创新现代化的理念与内涵

小夏 三农 更新 2024-01-30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 2024年4月21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的意见》,将过去强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转变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提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以科技现代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叠部分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创新现代化的新理念,希望为构建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出新的思路和启示。

1、创新现代化是创新理论演进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了“发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马克思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也是创新理论的先驱,他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变革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J. Schumpeter,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a.熊彼特是20世纪初创新理论的真正奠基人。 2024年,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2024年,熊彼特深入阐述了他的创新概念和理论。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建立有别于过去的新的生产功能,企业家为了获得更好的“生产成果”,实现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组。 熊彼特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创新”的五种情况: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

图1 创新理念

20世纪50年代,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外生条件,与“劳动”和“资本”一起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从而建立了索洛的“新古典主义”模式。 索洛对生产函数的研究,罗森伯格对技术创新过程机理的研究,纳尔逊对技术经济演化理论的研究,以及罗默、卢卡斯等人对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式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创新理论的社会传播和理论研究。

自熊彼特于2024年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概念,并于2024年系统阐述其创新概念和理论以来,创新理论不断发展,经历了几代人的演变,成为创新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基础。

当然,从创新与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划分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于创新发展的代际演进有不同的划分。

有学者认为,第一代是技术驱动模式(60年代前),第二代是市场拉动模式(60年代和70年代),第三代是耦合链模式(70年代和80年代),*是集成创新模式(80年代和90年代),第五代是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式(90年代和20世纪末), 第六代是创新生态模式(21世纪初)等

有学者认为,自熊彼特以来,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启发,建立了创新的经济进化论,将技术创新与制度进化创新相结合,形成了第二代创新理论

上世纪90年代,弗里曼和伦德瓦尔创立了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代表的第三代创新理论,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部门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创新网络、集成创新应运而生

2024年,美国学者切斯伯勒提出开放式创新,被一些学者视为最佳创新理论,“开放式创新”或“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与注重实验室内部研发、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封闭式创新”相比,是一种管理、经济、战略的新概念。

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观点和关注点,但共同点是,随着创新生成的增加,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就越大。

图2 创新理论的演进。

创新理论的变革是创新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创新的演进不是简单的代际变化,也不是单向进步的持续叠加,而是创新模式的适应性、表演性和条件性的变化。 因此,创新现代化本身也在向更加复杂化、生态化、协同化的方向演进,技术演进、产业变革与社会发展深度交汇。

二是创新与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逻辑关系。

01 创新与现代化的理念。

创新现代化的本质是科技现代化与产业现代化的交汇点,是指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方式,不断创造新的财富,造福人类,不断优化生存空间和环境,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社会化状态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发展。

科技革命是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催生了英、德、美三国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西方领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建立了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把世界现代化推向了历史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电力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文明史上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这场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而且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现代化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02 创新与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理论的定义,从创新、价值、内外部关系的产生,提出了创新现代化的三层逻辑关系。

第。 一是内核层,即内部创新动力,是创新现代化形成的基本核心。 创新是生产过程中的内生之源。 “我们所说的'发展',只指经济生活中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从内部强加给它的,而是从内部发生的”。 尽管投资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不能用来自外部的数据的影响来解释,它发生在系统内部。 这种变化是许多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因此似乎值得为它建立一个理论。 另一个经济变化是“创新”。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熊彼特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无论你连续加起来多少辆邮车或邮车,你永远不会得到铁路。 “而这正是我们正在处理的这种'革命性'变化,即非常狭隘和正式意义上的经济发展问题。 这充分强调了创新的突然性和不连续性的特点,倡导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分析研究。

第。 其次,在组织层面,创新现代化的主体是“企业家”。 熊彼特将实现“新组合”称为“公司”,而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是“企业家”。 因此,创业者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自己能不能执行这个“新组合”。 反过来,这一核心功能将真正的创业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 每个企业家只有在他或她真正实现某种“新组合”时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这使得“成为企业家”成为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般的永久条件,因此企业家并不构成特殊意义上的社会阶层。 熊彼特对企业家的独特定义旨在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 但是,把某种“新组合”能否真正实现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过分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不仅给创新课题的研究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的人生过程中难以把握。

第。 第三,在外在方面,创新同时意味着破坏。 一般来说,“新的组合不必由控制已被创新过程取代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个人进行”,即建造铁路的不是驿马车的所有者,相反,铁路的建设意味着对驿马车的否定。 因此,在竞争性经济生活中,新的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灭旧组织,尽管方式不同。 例如,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创新和破坏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经济实体内部的一种自我更新。

创新必须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熊彼特认为,发明是第一位的,创新是后一位的;发明是发现新的工具或方法,而创新是应用新的工具或方法。 “只要发明没有实际应用,它在经济上就不可行。 “因为使用新的工具或方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所以最重要的意义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将发明与创新分开有其自身的理论缺陷;但是,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这对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思想从此被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

创新和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熊彼特试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的角度解释经济发展。 在他看来,经济可以分为“增长”和“发展”两种情况。 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引起的,就不能称为发展。 “因为它不会产生一种质的新现象,而只是相同的适应过程,就像自然数据的变化一样。 “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种奇特的现象,与我们在周期或均衡趋势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完全不同。 它是循环通道中自发的、间歇性的变化,是平衡的紊乱,它永远在变化,取代了原有的平衡状态。 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阐述。 因此,“我们所说的开发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 也就是说,发展是经济循环进程的中断,即实现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创新和现代化是科技与发展的纽带体系。

3.创新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01 创新和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在创新和现代化的驱动下,要有生态意识。 创新生态是指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连接和传递,在一定间隔内,在各创新社区和创新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共生竞争和动态演化系统。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日益成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必须从讲速度、讲数量转向讲生态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现代化,要求当下的创新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创新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让科技创新的“苗”茁壮成长,最终形成参天乔木共荣的“热带雨林”创新生态,让创新主体在好的创新下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生态环境。

在创新和现代化方面要有远见卓识。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改变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舞台和规则,推动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主要国家加强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快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推进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快科技和产业竞争新规则建设,力图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各国正在关注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新技术,以培育未来产业。 美国提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科学和5G通信等新技术日本着力支持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环境能源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在韩国,辐射技术被定义为下一代“新核能产业”,并正在以辐射技术为重点进行培育。 当前,对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的争夺愈演愈烈,对创新规则、法规、管理、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龙头作用的竞争不断加剧。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现代化需要更高层次的战略认知和眼光,关键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先进布局,努力构建具有国际先发优势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在创新和现代化的驱动下,要有工业意识。 根据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指数》(2024年),中国不缺乏任何一种工业类别,这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整个产业链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各产业链的创新效率,从微观上看,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利于构建以企业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可以降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宏观上看,全产业链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链在国际产业地位中的风险抵御能力,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稳定。 我国工业区域产业集聚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更快集聚,进而促进创新。 产业集聚将大大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因此,创新现代化需要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建设,以产业意识推动创新。

在创新和现代化中,我们必须要有效率意识。 **总书记强调:“不仅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而且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促进和统一。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创新体系整体效率低、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等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长期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已经不为继,我国发展面临电力转型、方式转型、结构调整等重任,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动力明显减弱,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提升创新效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现代化需要更加注重创新效率的提高,这更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创新速度,促进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02创新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详细解读,明确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人口众多的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对现代化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和超越。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现创新式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要实现创新现代化,就必须依托国家创新体系,而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就是以弗里曼为代表的国家创新体系,即由公私营企业构建的创新网络,实现技术的创造、引进、完善和扩散。 他认为,日本通过科技政策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创新现代化需要依托国家创新体系,依靠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产业引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实现创新式现代化,有着坚实的历史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从“跟随”阶段进入“引领”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的创新工作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基准,现在中国的现代化提案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误区,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也应该与西方国家区别对待,进行重新定义,即当前和未来的创新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实现创新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创新现代化不应照搬照搬西方模式,而应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应服务于广大人口的创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创新型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 创新现代化符合我国当前创新发展的阶段规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根据全球创新指数,2024年中国位列全球第11位,在上表自尊专利申请数量、申请数量等多项创新量化指标中排名第一。 因此,中国已经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具备了“引领”创新的阶段。 其次,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求创新就是谋求未来”。 要求我们积极适应科技创新的迭代趋势和内在规律,强化前瞻性意识,聚焦攻击主攻方向,坚持不懈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 Han Lu1, Liu Huiwu1,2

1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高新区研究中心。

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似文章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记者 王晶晶.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引领科技创新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作为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动力。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天津社科院区域经济与...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速

    月日,经济参考报 刊登了 解读经济工作会议 二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一文。文章称,日前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为年经济工作定下了基调,将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并提出 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 新模式 新动能 打造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深入系统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推动现代化实践在新的征程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性超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

    创新制冷技术是现代冷库的驱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现代冷库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本文将探讨创新冷冻技术如何推动现代冷库的发展,以及现代冷库在食品保鲜 物流 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和优势。.创新冷冻技术背后的驱动力。.技术进步 随着制冷技术的不断升级,冷库的制冷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能耗,也减少了制冷剂的使用,有...

    创新场景打造雄安典范,探索现代化城市之路

    榕东片区是雄安新区首个大型建成区,处处体现着高水平现代化城市的风貌。图为月日拍摄的雄安市风光。河北 见习记者刘光宇照片。在冀中平原和京津腹地,一座高层次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开始绽放。未来之城,为 新 创新是理解雄安新区的原始密码。用 新 开路。破解首都的 大城市病 跳出来 建设新城市,闯出一条新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