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政策的新动向与对策

小夏 财经 更新 2024-01-30

拜登上台以来,美国产业政策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以新安全中心为代表的智库频频发布一系列产业政策相关报告,呼吁拜登加快产业政策调整。 我们总结了美国产业政策的近期趋势和特点,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产业政策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建议。

1. 美国产业政策的新动向

产业政策是指为促进特定产业发展而有意识采取的结构性政策措施,一般包括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产业创新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安全政策等。 美国高度重视产业政策的运用,并将在国际竞争的关键时刻加强产业政策。 当前,美国产业政策战略调整步伐加快,遏制我国技术升级的目标十分明确,产业政策“泛安”趋势日趋明显,新兴产业“选择性”发展政策更加强势。

1)产业政策转向“攻+防”并重,政策“泛安”趋势明显

近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以创新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转型,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最近,美国产业政策的战略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首先,政策重点发生了转移。 产业政策已从奥巴马时代以产业创新政策为主体的“进攻性”政策转变为产业创新政策与产业安全政策并重的“防御性+进攻性”政策。 奥巴马时代的产业政策旨在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提升美国的核心竞争力。 在“美国优先”战略的指引下,特朗普对中国发动了战争,防御性产业安全政策的比重大幅提升。 拜登上台后,调整了攻防政策的比例,尤其是《芯片与科学法案》的签署,再次表明拜登在“推动美国跑得更快”的同时,也在竭尽全力“延缓中国科技的发展”。

二是政策“泛安”趋势日趋明显。 特朗普已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优势”纳入这一类别,使其成为实施产业政策的核心理由。 近日,拜登出台“战略”,利用产业安全政策设置天花板,全面遏制中国先进技术升级换代,其对华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实践呈现出全面的安全态势。

2)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更具“选择性”。

拜登实施美国对华“胜”战略,综合运用研发补贴、采购、人才激励、晋升等政策,对新兴产业创新链进行全面布局。

首先,它更具选择性。 一方面,围绕半导体、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国家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计划》、《基础设施法案》,为产业发展提供巨额资金投入和补贴。 另一方面,拜登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继承特朗普发展未来产业的思路和战略,加大对新兴科技集团的研发投入,在“美国就业计划”中提出投资1800亿美元用于未来技术研发,并成立未来产业研究院,打造新的技术管理机构。

其次,政策工具更加直接。 《芯片和科学法案》为在美国投资半导体工厂、购买设备和培训半导体工人直接提供财政支持或税收抵免。 2022 年 8 月签署成为法律的《通胀削减法案》包含对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可持续航空燃料和氢气的歧视性补贴,这遭到欧盟、韩国和中国等经济体的质疑,甚至可能引发补贴竞赛或新战争。

三是放松对数字经济的管制。 为了扶持国内龙头企业,近年来,美国在立法和司法层面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行动都呈现出“雷雨”的态势。 “立法机关将美国公司置于不利的步伐,从而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已成为国会推迟推进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立法的重要考虑因素。 相反,欧盟现在以反垄断为目标的美国科技巨头,如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DMA),该法案于11月1日生效,主要针对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和Microsoft等美国巨头。

3)产业政策更加注重可执行性。

行业的核心问题是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美国产业政策的形成过程,尤其是立法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参议院和众议院提出的法案必须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同时表决通过, 如果决议程序存在分歧,参众两院都有修改法案的立法权,修改协商后,参议院和众议院将对决定进行表决,参议院和众议院对法案进行表决后,签署生效。法案的制定过程将经过多轮讨论和沟通,最终形成目标明确、权责明确、资源分配多方认可的实施方案,能够充分调动各方政策落实的积极性。 例如,2024年8月9日生效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最早由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等人于2024年5月提出为“无尽前沿法案”,后来又增加了《2024年战略竞争法案》、《2024年中国挑战法案》等相关立法作为修正案。

法律生效后,各部门职责比较明确,落实迅速。 2024年9月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芯片与科学法案》补贴实施策略,8日,美国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PCAST)在华盛顿召开特别会议,讨论《芯片与科学法案》中110亿美元先进半导体与封装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的具体实施方案, 并就《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实施提出了十条建议。 同时,由于涉及对中国的外国管辖权,美国不断加强战略联盟和技术联盟,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特别是出口管制政策,降低政策实施成本。 例如,目前的印太经济繁荣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Prosperity Framework)以及美国-欧盟**和技术委员会(TTC)是美国在印太和欧洲地区实施的两个杠杆。

二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产业政策越来越频繁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产业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全面实施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了由产业创新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专项政策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加快了创新领域集中。 现阶段,面对国际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复杂环境,我国产业政策再次成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内容是保障产业链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进入深刻变革期。

1)中国产业政策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围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完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 **各省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形成了覆盖创新链各环节、包括“整体框架、细分产业、专项、区域政策”等多维度协同演进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 通过一系列重要发展任务、重大发展项目的实施和创新环境的营造,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二是产业保障政策短板得到有效补齐。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政策一直以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为主,产业保障政策准备不充分。 为应对美国和西方的打压,中国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出口管制、外商投资安全审查、不可靠实体清单、国家技术安全管理清单等产业安全政策工具。

三是产业政策工具不断丰富,从供给侧、环境侧、需求侧等多角度支持和调控我国工业发展。 我国有10多种产业政策工具,包括研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投融资、指导、准入规则、采购等,正在形成更加科学、灵活的产业政策工具组合。

2)我国产业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政策缺乏系统化、部门间缺乏协调,仍是制约产业政策扎实执行的最深层次原因。 随着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其发展和安全涉及到更多的部门。 如果不尽快完善协调机制,继续采取各部门“治头痛、治脚”的办法,政策执行的成效将大打折扣。

其次,现有产业政策工具在支持产业创新方面存在“错位”和“缺失”。 我国现行产业政策大多遵循传统政策范式,对通用技术和共性技术没有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工具。 客观地引导市场增加对生产性而非创新性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政策工具在推动源头创新、颠覆性技术突破、新业态新模式治理等方面作用不大。

三是缺乏健全的劳动安全政策体系。 目前,产业安全政策工具相对分散,已经出台的政策大多因配套措施不足而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无法对美国系统性、密集化的打压行动做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回应。

第四,现行产业政策中仍有大量条款与国际规则存在实际或潜在冲突。 目前,中国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国际规则仍缺乏全面审查机制,导致中国产业政策合法性和合规性不足,外国反补贴调查和制裁频发。 据统计,从2024年中国加入WTO到2024年底,中国产业创新政策案件共发生14件,占中国起诉案件总数的1 3件,涉及的产业创新政策多达59项,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融入全球多边和投资体系。

五是政策制定社会化参与性不强,科学性不足,缺乏政策效果评价机制。 我国产业政策制定主要是专家和专家的参与,行业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较低,存在政策制定重、监督考核轻、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导致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寻租套利行为频发,如企业“弄虚补假”频发, 这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

3.政策建议。

为应对美国产业政策的综合压力,中国应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定不移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的系统化,聚焦与国家发展和安全相关的重点领域,强化产业安全政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支撑,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水平。 塑造中国产业竞争优势,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一)加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系统化。

加强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打破分割,建立产业政策高层协调机制。 进一步强化科技管理部门在产业政策协调机制中的作用,聚焦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强政策协调落实。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和特点,持续加强对特定产业的系统性扶持,同时加强普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建立重大工生安全事故应对机制,定期组织部门间对话,加强信息共享开展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协调。

2)加强劳动安全政策。

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先进体制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加强产业安全政策工具的储备和运用。 加强关键产业技术安全保护,审查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交易和并购。 推动《反外国制裁法》《出口管制法》扎实实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对策和工具。 在军事和人权领域,我们开展了对等反制措施,研究储备了涉军问题、民族渗透、颜色革命等制裁名单。 在关键矿产、超大规模市场等我国具有独特优势的领域,我们采取不对称策略,预研储备了一批“杀手锏”工具,作为应对打压的对策。

(三)为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提供政策支持。

改革资源配置方向,将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更多地转向技术创新,加大基础研究、基础技术和通用技术研发投入。 通过加强税收优惠、建立合资企业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前瞻性布局基础前沿技术,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针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地方政府采取“监管沙盒”措施,促进其发展。 完善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工具,实现基础研发、小试、产业化三个阶段的全覆盖,在基础研发和小试阶段加强研发补贴、技术培训、概念验证平台建设等供给侧政策工具的使用, 在工业化阶段更多地使用加强采购、推进应用示范、鼓励场景开放等需求侧政策工具。

4)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水平。

从政策全生命周期出发,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和多元化参与,减少冗余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提高产业政策的执行力、清晰度和可预期性。 全面引入科学决策理论和方法,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在政策审查机制的基础上,要建立产业政策的评价、调整和退出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产业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把分析结果作为政策制定和生存的重要依据。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出口和国际合作合规管理。

作者:陈志,徐海龙,陈健,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

本文来自微信***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

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似文章

    在产业政策领域,没有美国,世界会好得多

    文 周晓明,周子怡译 时间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在产业政策上的立场也是如此。几年前,产业政策 还是一个贬义词,美国几乎完全用它来指责中国,仿佛忘记了中国是这种做法的先驱。上世纪年代,罗纳德 里根 Ronald Reagan 对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设定了年度上限,并迫使日本接受限制其芯片出口的法规,...

    产业政策与企业家 谁将引领创新与科技?他们都不对

    中国经济的问题,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一定是创新的突破口。现在,网红们正在争论中国技术是否已经将美国甩在了后面这根本不是一个辩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测试,有多少人相信真理,有多少人只问他们的立场然而,有意义的是,中国的经济创新要靠什么才能突破?所以,有一个争论。林毅夫表示,这取决于产业政策 张伟英说,要靠创...

    产业政策的利弊 林毅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怎么出生的?

    和一个好朋友坐在火车上,我和一个坐在一起名校的高层领导开始了关于创新的对话。他兴奋地告诉我,高校向国家申请项目,只要万元,就能获得巨额资助。他还指出,在现实中,办公室精英们并不了解该主题的具体内容,只是在审批过程中随意做出决定。因此,一些研究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元的资助,例如 芯片研究和新能源技术。这是...

    产业政策的得与失 林毅夫第一个尝螃蟹的人是怎么出生的?

    中国经济面向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内外矛盾的压力。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同时受到上游压力和下游成本竞争的制约。同时,我国的内需增长也相对不足,因此依靠内需来解决问题生产能力过剩这个问题是不可行的。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林毅夫提出了产业政策的观点张伟英被强调创业事情的重要性。这使得产业政策和市场...

    黄先海,美国胁迫下的中国产业链跨境转移及其战略应对

    黄先海,浙江大学副校长 以下观点摘录自黄先海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 第期 上的讲话。字数 字。阅读时间 分钟。近年来,中美战略博弈出现了新局面,向微企层面拓展。美国采取了各种措施迫使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而且这种趋势正在演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一 美国胁迫下中国产业链跨境转移的基本情况 去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