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众议员米歇尔·泰勒(Michelle Taylor)发表讲话时,许多与会者背对讲台,对美国片面支持以色列和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人权表示赞赏。
陷入西方政治陷阱的埃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正逐渐觉醒,走上更加中立的道路,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则更坚决反对西方通过“颜色革命”危害本国。
西方所强调的“秩序”,还是要维持西方国家对具有权力结构的非西方国家的统治,实质上就是要修复所谓的“中心-外围”体系和利益分配高度不平等。
在这种规则下,“秩序”的本质是在经济中建立一种统治-依赖关系,并通过政治-军事-文化手段来保证这种统治-依赖关系。
在这些“规则”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根据这些规则,与西方的合作需要更高的合规成本。 认识到这一事实,发展中国家对参与西方主导的多边机制变得更加谨慎。
发展中国家目睹了西方在乌克兰危机后利用金融霸权任意对其他国家和美元、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等全球公共产品实施制裁,加快了扩大“货币篮子”、摆脱美元结算体系的进程。
“全球南方”概念兴起的背后,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崛起,是它们对多边主义的政治捍卫和推动,是它们对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抵制。
文 |李铮是一名男教师。
人们在美国芝加哥参加声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摄于2024年10月21日),作者是文森特·约翰逊。
2024年,巴以冲突意外接踵而至,成为影响国际社会稳定的又一件大事。 在这场危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阻止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表明它们正在逐渐脱离当前人类共同价值的主流,越来越难以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共鸣。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等国在解决地区安全困境方面的立场与国际社会背道而驰,在国际政治中的领导地位正在加速下降。
从乌克兰危机到巴以冲突,美国和西方越来越无法继续保持霸权地位——这已成为2024年国际形势的鲜明注脚。
美国和西方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怀疑和反对。
2024年10月1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召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特别会议。 当美国众议员米歇尔·泰勒(Michelle Taylor)发表演讲时,许多与会者背对讲台,对美国在以巴问题上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人权表示赞赏。
10月27日,第10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对约旦和其他国家共同提出的呼吁巴以立即停火并立即向加沙平民提供基本物资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美国、以色列等14个国家投了反对票,中国等120个国家投了赞成票,最终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该决议草案。
美国的孤立反映了人民对巴以问题的渴望。 除了巴以问题,美国和西方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对。
首先,美西方的政治主张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对。
长期以来,美国和西方一直把自己看作是自由民主的捍卫者,把“强制保护人人自由”、“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只有平等才能自由”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以此为借口,在中东欧一些国家煽动“颜色革命”, 中亚、西亚和北非。
然而,那些被强行输出美西方政治理念的国家,并没有迎来春天,反而变得更加困难。 例如,2024年发生“颜色革命”的格鲁吉亚,在随后的20年里没有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而是政治动荡,经济萎靡不振。
近年来,埃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逐渐觉醒,走上了一条更加中立的道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更是坚决反对西方利用“颜色革命”危害本国。
其次,西方的国际战略越来越受到质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长期以来一直奉行极端自私的国际战略。 例如,在政治上,美国长期奉行“离岸平衡”战略,支持中东的以色列制衡地区国家,挑起逊尼派和什叶派国家之间的宗教冲突,以利于自己对中东的控制在经济上,美国和西方如果不合作,就放弃经济全球化,当发展中国家凭借自身竞争优势向西方大力发展研发、制造、出口产品和服务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则以科技打压、关税、反倾销调查等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如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西方全球战略的殷己为财的真正意图,正在选择一条对自己更有利的道路。 2024年3月,多年不和的伊朗和沙特在中国的斡旋下达成和解,此后中东地区掀起了一股“和解浪潮”。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有10000多人报名。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第三,西方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抵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所谓的“包容”和“多元”价值观越来越两极分化,不仅导致了西方内部“身份政治”的两极分化,催生了右翼民粹主义,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质疑、厌恶和抵制。 比如迪士尼为了迎合“黑人平权运动”,在改编原著后,电影《小美人鱼》的主角被安排成一位黑人女演员,引来多国观众的诟病,在全球票房表现不佳。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触底反弹”。
2024年,“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成为西方话语中的热词。
4月,美国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就“新华盛顿共识”发表演讲。 他提出,美国未来的目标是“为了自身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持久的全球经济秩序”。通过“去风险化”和多元化应对地缘政治挑战。
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重申了类似的观点,即美国将实现现代化,使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更加现代化。
强调“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硬实力不断衰落、西方社会内部反对维持霸权的高昂代价的背景下被迫做出的调整。 2024年以来,西方军事经济霸权全面弱化,公债居高不下,难以承受军事干预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成本。 2024年11月的一项民调显示,目前超过4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卷入乌克兰危机的程度太深。 同月的另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巴以冲突中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人比例已降至50%以下,在短短一个月内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美国政治话语中的“霸权”较少,“规则”和“秩序”被推到了最前沿。
如今,在国际论坛上,美国和学者们常常将国际法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混为一谈,这使得这个表面上温和的术语更加令人困惑。 然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与西方霸权没有本质区别。
美国和西方强调的“秩序”,还是要维持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权力等级结构的统治关系,实质上是要修复所谓的“中心-外围”体系和利益分配高度不平等。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美国和西方应该依靠其技术霸权来主导全球产业链,确保西方跨国公司占据产业链的顶端,获得超额利润。
在这种权力结构中,西方诱使其他国家按照西方倡导的标准建立金融体系,并推动金融自由化,以利于前者周期性地收割财富。
在这种权力结构中,西方一方面依靠军事同盟体系实施军事威慑,另一方面通过大量会议、非组织、社交平台传播西方价值观或压制不同政治思想,确保非西方国家被“驯服”。
在这种规则下,“秩序”的本质是在经济中建立一种统治-依赖关系,并通过政治-军事-文化手段来保证这种统治-依赖关系。
维持这种“秩序”的制度安排,过去被称为不平等条约,现在被西方称为“更现代、更现代的规则”。
一方面,西方通过引入国内立法不断“修改规则”,故意让“规则”含糊不清,使其更有利于自身利益。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各个领域制定的“规则”往往对其他国家施加歧视性限制。 一旦后者拒绝这些“规则”,西方国家将立即变脸,采取技术打压、金融制裁、禁运、财产征用等强硬措施。 2024年,美国将继续对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挥舞金融和专业大棒,将这些国家的多个实体和个人列入其所谓的“实体清单”。 美国学者认为,经济和技术制裁已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战争”。
西方制定的各种“规则”明显偏袒自身,缺乏公平性和包容性。 在这些“规则”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根据这些规则,与西方的合作需要更高的合规成本。
认识到这一事实,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参与西方主导的多边机制变得更加谨慎。 例如,美国曾希望在2024年完成关于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谈判,但包括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一些国家拒绝了美国通过类似于USMCA的争端解决系统执行劳工权利标准的要求。 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及其“印太经济框架”伙伴未能就谈判最关键的支柱达成实质性协议,是美国拜登的重大挫折。
西方霸权主义加剧了“四大赤字”。
尽管美国声称“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全球和平的重要保障,美国未来的目标是“建立更公平、更持久的全球经济秩序,造福自身和世界各国人民”,但从西方维护霸权的手段来看, 冷战思维卷土重来,大国博弈愈演愈烈,反全球化、民粹主义......呈上升趋势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正在增加。
发展中国家认识到,美国和西方维持霸权的手段正在逐步增加和平、发展、安全和治理方面的赤字。
首先,执掌霸权加剧了和平赤字和安全赤字。
近年来,“弱肉强食法则”回归加速,大国博弈思维重新涌入传统安全领域,以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为代表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民众对“热战”甚至核战争爆发的担忧日益加剧。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了抢占利益、增加战略优势,继续对乌克兰、以色列等国进行军事援助,坐视冲突升级,甚至推动北约扩张和“北约亚太化”进程,加速全球军事集团, 加深了世界安全安全风险,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日益突出。
其次,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加剧了发展赤字。
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全球经济增长不足。 大国博弈、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因素降低了全球经济信心。 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失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愈演愈烈,民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加速愈演愈烈。这不仅不能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反而会导致逆全球化加剧和严重的全球发展赤字。 经合组织于2024年11月29日更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未来一年全球经济将继续面临通胀和低增长的挑战。
第三,治理平台的工具化增加了治理赤字。
一方面,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缺陷,而美国、西方等国家的治理意愿和能力也在下降。 另一方面,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将治理组织和平台“工具化”和“制度化”,扰乱国际秩序,甚至动辄“退出集团、破坏条约”,对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造成较大冲击。 据统计,特朗普上台四年来,他带领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中导条约条约》等13项国际组织、协议和条约,为国际经济和安全秩序增添了更多不稳定因素。 此外,美国和西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化霸权,还痴迷于全球治理体系的集体化和集中化,加速了全球治理逻辑向竞争和地位为重点,进一步加剧了治理赤字。
美国和西方维持霸权的手段加剧了“四大赤字”,无法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近年来,美国和西方更加注重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建立封闭、排他性和对抗性的合作机制,如“四方安全对话”和“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这进一步加剧了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信任赤字。
今天,非西方世界越来越不赞成西方霸权及其主导的国际秩序。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中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认为,对于一些新兴大国来说,2024年后国际秩序没有得到补充和完善,仍然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没有反映当前全球经济和人口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情况。
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家目睹了乌克兰危机后“货币篮子”的扩大和摆脱美元结算体系的过程,当时西方利用其金融霸权对其他国家和“**”美元和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等全球公共产品实施制裁。 《日经亚洲》援引英国对冲**的数据指出,2024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的下降速度是过去20年平均水平的10倍。 目前,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从2024年的70%下降到58%左右。
全球南方——新的集体力量。
觉醒和成长。
当前,世界格局“东升西降”趋势正在加速。
2024年,“全球南方”——非西方国家的另一种定义——已成为国际政治中持续升温的新概念。 “全球南方”不仅出现在七国集团峰会、慕尼黑安全会议等西方主导的多边活动中,而且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国际舞台上也受到热议。 这一新概念,代表着国际政治中一股新的群体力量的觉醒,它正在寻求自己的应有地位,形成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立场。
“全球南方”概念兴起的背后,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崛起,是它们对多边主义的政治捍卫和推动,是它们对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抵制。
在2024年8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之前,南非**报告称,有20多个国家有兴趣加入金砖国家机制。 路透社估计,有40多个国家渴望加入金砖国家机制。 戴维·蒙耶认为,希望加入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中国家渴望在如何管理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增加自主权和发言权,并寻求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并倡导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当地时间2024年8月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宣布,将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成为金砖国家大家庭成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O)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扩大后的金砖国家经济体将占世界总量的37%3%,超过七国集团的29家9%。金砖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速将相对较高,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另一方面,在西方,作为领导者的美国正面临预算赤字飙升、通货膨胀和停摆等挑战,经济风险显著增加路透社报道称,英国2024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约0%,面临长期经济停滞。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深刻调整。 “全球南方”进一步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主张,明确了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后的全球视野:追求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秩序,反对歧视性做法和双重标准,反对意识形态路线,呼吁更加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表达了与西方不同的政治观点,断然拒绝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就以巴冲突而言,“全球南方”也呼吁将人道主义关切作为所有行动的基础,并反对肆无忌惮的军事行动。
这些差异表明,“全球南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西方国家不同,也表明“全球南方”将把促进国家间和解、人类共同福祉、促进全球普遍发展与繁荣作为其长期目标。
李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所长石冠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展望》,2024年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