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伟兵.
为测算和评价公民绿色行为的碳减排情况,持续为衡量消费领域公众碳减排的“标尺”贡献力量,鼓励公众践行绿色行为,推动碳包容性产业发展,我国解决消费领域碳减排变化问题的两项九组标准在第二十八届缔约方大会上发布。12月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28)召开。中华全国环境联合会副会长杜绍忠在发布会上表示,该标准的出台是碳包容领域的重要成果,将有助于碳包容机制在更多地方落地。 未来,中华环保联合会将继续致力于碳普惠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为中国领先的全球消费端碳减排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杜绍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全民行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九项标准的发布,将助力地方政府开展碳包容工作,为个人碳账户累计碳资产提供测算标准,进一步推动碳普惠标准化、系统化发展。
这九项团体标准的出台,为衡量和评价公民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提供了“标尺”,有助于激励公众践行绿色行为。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包容委员会常务理事、绿色包容创始人陶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陶岚介绍,《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和《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办公室》两大低碳减排情景的九项团体标准,是在多元化碳包容机制启动的背景下,专门制定的碳包容国家标准, 每个用户的减排行为将量化到克。同时覆盖步行、骑行、地铁出行、公交出行、不停车支付、机动车悬挂、混合动力汽车出行等低碳出行场景,以及会议的无纸化办公、低碳办公场景。 据悉,九项团体标准已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全文已在国家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
实施消费者减排确实迫在眉睫。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张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建立标准对促进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建设、促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此次发布的系列团体标准以《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为基础,提出了出行和办公两种低碳减排情景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化的原则、方法、数据监测和质量管理,以及减排评估报告编制指导意见。 量化过程遵循适用性、准确性、透明度、保守性原则,保证了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和碳减排量化的科学性,有效填补了推进碳普惠过程中公众绿色低碳行为量化的问题,填补了行业空白。 该标准的出台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测算机制,将有效推动碳普惠机制的发展。
张欣表示,我国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人均消费造成的碳排放量仍在增加。 普惠的基本逻辑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公众、社区、中小企业、衣、食、住、用、运、旅游等各类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核查,按照碳包容标准或方法论,产生个人减排量,并汇总到碳账本中, 通过减排交易、政策鼓励、市场激励等方式,动员和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九项标准的发布,将助力地方政府开展碳包容工作,为个人碳账户累计碳资产提供测算标准,进一步推动碳普惠标准化、系统化发展。
据了解,该团体标准为绿色普惠科技(北京)**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协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大学、汇丰银行、 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中国农业银行、国内知名环境权交易所、认证机构的智慧,以及来自中国香港、澳门的广泛利益相关者和编制者,是编制者通过碳普惠机制推动公众脱碳的厚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