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
大力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统一。
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培育经营主体、搭建对接平台、推进产业融合、开展内外贸融合试点一年来重点开展。 从浙江共培育827家内外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到江苏确定一流、生产型、平台型三大类175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单位,加强跟踪服务培育,试点地区通过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重要的环节,正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2024年以来,商务部等14个部门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9个地区开展了内外贸一体化试点。 围绕试点目标,试点地区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完善内外贸综合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挥了良好作用。 2024年前10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外贸一体化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7%。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是用好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应对市场风险、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目前,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转换时仍面临一些障碍,内外贸一体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无论是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还是内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寻找客户拓展渠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有一定风险和挑战的。 例如,出口到欧美的服装尺码与国内标准不同,款式也与国内市场需求不同部分出口产品转内销往往涉及品牌商标问题,需要国外授权;一些外贸企业长期按订单生产,缺乏国内营销经验和专业团队,品牌认知度不高等一会。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
202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内外贸一体化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5个方面提出18条措施,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政策抓手,也对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必须着力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内外贸信用体系,简化部分商品进口手续,提高物流便利性,加强对内外贸人才的支持,使更多优质商品和服务更便捷地进入国内市场,丰富货源数量, 提高供货质量,更好地满足不断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必须大力推进国内国际标准衔接。 以标准、合格评定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措施,已成为影响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外贸易产品适用的国内外标准不同,导致认证程序、适用范围、评价方法必然不同,企业对接标准、认证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内销售的动力。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机械、化工、信息技术、消费品等领域共转化了2509项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家电、纺织服装等主要消费品领域关键技术指标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达到95%。 有关工作要进一步加快和加强。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必须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内外贸一体化是中国全球自贸区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与主要合作伙伴的内外贸互动,积极学习和引进合作伙伴的先进规则、法规、管理和标准。 把内贸外贸与生产消费对接起来,把国内外市场对接起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高度开放的关键措施。 要进一步发挥自由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高水平制度开放,推动内外贸在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经济**记者冯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