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剑门关和古蜀路。 新华社.
近日,四川掀起了蜀道研究热。
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在成都揭牌。 研究院以西华师范大学为建设主体,与蜀路沿线陕西、甘肃、重庆等省(市)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成都、广元、南充等四川省8个城市联动,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文学、历史、考古学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为蜀国研究提供智力支持路。
12月16日,2023蜀道文化年会在四川广元举行,来自四川、陕西、甘肃、重庆等省市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蜀道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思路。
蜀氏之道有哪些?它的研究价值是什么?四川为什么要学蜀道?
蜀道的价值:在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影响了东方历史的走向。
说到蜀道,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的《蜀道难度》:“蜀道难度难上蓝天!诗人对梯石堆、峨眉山顶、剑阁和崔魏等的描写,使舒道奇的形象和陡峭的形象广为流传。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认为,从考古资料来看,蜀道的开宗时代可以追溯到商代末期和周初期从文献资料来看,蜀路的年代范围从战国时期到川陕高速公路开通。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蜀道经历了两大发展时期:战国时期至以栈道为特征的宋二代时期和以道为特征的元代至**时期。
位于蜀路金牛路文化路线沿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泽寺石窟。 新华社.
由于道路建设项目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都保留了两个时期的遗迹。 蜀路有横跨秦岭山脉的北路,主要有四条路,分别是嘉陵路(陈仓路)、宝坡路、齐洛路、子午路;横跨巴山的主要道路有三条,分别是金牛路、米仓路和荔枝路此外,西侧还有岐山路、银平路,以及相关的支线、支线,共同构成了蜀路的路网。
位于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米仓路文化路线——良河口栈道遗迹。 新华社.
中国人民大学名誉一等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蜀道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任汓子衿认为,蜀路所展现的道路规划建设能力在世界交通史上首屈一指,蜀路为克服陡峭地形而修建的各种形式的栈道,已成为充分表达的文物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创造智慧。例如,包河石门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挖掘的运输隧道。
蜀路这条穿越秦岭等重大地理障碍的交通道路,在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影响了东方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格局。 王子衿介绍,自汉代末年以来,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在史籍中一直被称为“富饶之国”,如《蜀殊诸葛亮传》中“宜州险,肥沃千里,天地”;《苏秦传》记载:“秦四赛国四面环山,东有河流,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岱马。 ”
蜀国路连接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这两个中国最早形成共识的“富国”,形成了中国西部悠久历史时期的文化优势和经济实力,也把中国西部连接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成为秦汉统一中国的基础。
任何古代国家的统治中心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都必须通过陆路和水路交通线来维持。 孙华说,中国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个由遗产区和遗产地组成的网络,由线性遗产连接起来,但在近代,这个网络的绝大多数都被破坏了,只留下了一些碎片和遗迹。
目前,在我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中,山区的古道保存完好,尤其是两省交界处的山谷古道。 在这些古道中,最著名的是秦蜀之间的蜀路、汉藏之间的唐波古道、昆明到缅甸的滇缅古道。 蜀路地处崎岖山区,横跨南北气候分界线,其道路工程类型最为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古道的许多路段都保存得比较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
2024年,蜀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并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提名范围。
研究现状:对交通路线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文物、经济、军事、旅游价值的研究相对不足。
中国对蜀道的研究始于明清时期,许多学者和文人在他们的游记中都研究过蜀道。 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关于蜀道的文章发表。
古蜀道示意图。 图片由蜀岛研究院提供。
例如,陕西北大学的李志勤等人于2024年出版了《蜀道古语》,这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蜀道的书籍,填补了以往对蜀道研究的空白。
西南师范大学蓝勇于2024年出版了《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在实地考察和史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分为西、中、东三条线路,介绍了川陕之间的主要道路和道路,以及一些比较著名的道路,对路线进行了验证, 它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在当时交通路线中的地位。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金胜阳表示,过去从事蜀路研究的学者大多在陕西,对蜀路路线和节点在陕西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川对蜀道历史地理的研究比较薄弱,与陕西相比,“北方重于南方”的不平衡局面。 同时,学者们对蜀路交通路线做了大量研究,但对文物、经济、军事和旅游价值的研究相对不足。
蜀国路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从未有过中断,几千年的历史在蜀国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但缺乏整理和专门研究。 蜀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动脉,因此蜀路、宝燮、福罗、金牛座线曾多次用于军事战争,影响深远,但在军事地理学研究方面缺乏专门著作,研究空间还很大。
2024年,在蜀道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两年后,西华师范大学采用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协作方式,组建了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蜀道考古调查与研究、蜀道文艺研究、蜀道生态研究四个研究团队。 专心研究蜀道。
由金生阳教授领衔的蜀道文献整理和研究团队出版了46卷《蜀道行记版》。蔡东洲教授率领的蜀路考古调查研究团队对蜀路主干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撰写了5卷《蜀路考古调查报告》。阎正道教授领队的蜀道文艺研究团队出版了《唐五代蜀诗与巴蜀文化研究》、《蜀国北宋文人诗歌研究》、《北宋蜀语文学研究》等专著。
今年7月25日,一届总书记视察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走廊古蜀路,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良好的制度框架,落实制度,强调要保护古名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次考察讲话为拓展和丰富蜀道研究提供了指导。 金胜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省依托西华师大学建立一系列蜀道研究平台,这不仅是对学校前期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也将为西华师范大学构建跨区域、多学科深度融合提供重要助推力。 考古调查与文献研究双轮驱动工作模式,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蜀道研究传承平台。
如何发力:八大研究方向,打造蜀岛研究高地。
以蜀道研究院揭牌为契机,四川省将按照“省校共建、校校联动、城企参与、开放合作”的思路,建设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会、蜀道研究、省级院企合作平台,加强保障。 蜀道的研究与利用.
蜀岛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齐聚一堂,协调全国多个学科的研究资源。 研究院在西华师范大学设立研究平台,分为文献中心和学术中心,推动跨区域、多学科深度融合的蜀道研究院建设,以及考古调查与文献研究双轮驱动。
蜀道研究院院长、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涛表示,蜀道研究院将开展蜀道研究与解读体系、文化生态价值体系研究,开展蜀道考古调查与史研、蜀道文献综合研究等八个方向的研究。 蜀道文艺研究、蜀道地理与环境工程研究、蜀道研究史研究、蜀道资源数字化建设与研究、蜀道文化与生态传承普及、协同创新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
其中,蜀道考古调查和历史研究将主要围绕蜀道本体和沿线文物开展田野考古调查,摸清蜀道文物的家族背景,构建蜀道发展演化的时空框架,为相关专题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蜀路与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蜀路与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蜀路与民族交流融合、蜀路与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 而蜀路沿线的民俗风情将成为焦点。
蜀道文献综合研究,将系统收集整理中外蜀道文献,建立蜀道数字数据库全面梳理蜀道文献,提高蜀道文献的阅读和利用效率深入研究蜀道文学的内涵,揭示蜀道文学的现代价值,并**蜀道史文、外文翻译和推广研究成果。
蜀路地理与环境工程研究以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测绘为基础,对蜀路沿线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工程技术等进行综合研究。 蜀岛生态研究将以古蜀岛地区为重点,开展古柏树生态适应与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等研究。
研究院还将聚焦蜀岛文化生态,传承蜀岛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历史,系统推进蜀岛研究旅游、公众普及和立体传播等相关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蜀岛的文化价值内涵和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广元市主持召开了蜀道保护与利用座谈会,明确将蜀道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重大工程,推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要求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四省市对蜀路开展专项勘察,扩大保护范围要求推动文物文旅融合,培育蜀岛优质文物主题步道要求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四省市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前期工作要求国家文物局协调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四省市,明确工作班次,加强蜀道研究力量,制定保护利用规划,解决蜀道文物保护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一条古老的蜀国道路,半个中国历史。
蜀路作为我国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中华文明古迹悠久的经济文化交流,彰显了重视文化的古代社会人文风貌和尊重自然的生态观。 蜀道研究的蓬勃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古蜀道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让千年蜀道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