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是日语用来形容拒上学现象的术语,是指中小学生因某种心理原因不上学或想上学但不能上学(不包括疾病或经济原因)的行为, 情感、身体或社会原因和背景,并且一年内缺勤超过 30 天。日本的“不上学”问题由来已久,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已成为教育界的顽固问题。 在过去的10年中,日本的“非学校”学生人数持续上升。 根据文部科学省今年10月发布的调查数据,2024年日本“不上学”的中小学生人数激增至299,048人,比2024年增加54,108人,占32%。“非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增加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
数据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日本媒体的热议。 其中,既有“日本教育崩溃”的悲哀法则,也有日本媒体乐观地认为,“不上学”人数的增加表明这种行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容忍,也意味着有更多的社会机构可以为不想上学的学生提供帮助。 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不上学”问题正在加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日本不上学的人数会爆炸式增长呢?调查发现,学生的虚弱和焦虑是“不上学”的首要原因,占518%。虽然日本**认为“非学校”人数激增是由新冠疫情造成的,但从“非学校”问题恶化过程来看,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日本高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教育短板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危机。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压力和竞争的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压力和竞争也在增加。 “不上学”的问题发生在日本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时候。 当时,在全社会强调学历的氛围中,学历成为评价人最重要的标准,由此产生的“教育内卷”成为“不上学”问题的根源,不断恶化。
随着日本社会的富裕,中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 中产阶级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寄予厚望。 然而,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内卷”,使考试竞争愈演愈烈。 一些学生面临过大的学业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仅逐渐产生对学校的恐惧,甚至出现头痛、腹痛、呕吐等应激反应。 在焦虑、紧张等情绪难以缓解的情况下,“不上学”成为学生逃避学习压力的无奈选择。 自2024年以来,随着“教育内卷化”的加剧,日本“非学校”学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它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教育内卷化”引发的焦虑和焦虑的心理危机一直在加剧。 在经济下行的冲击下,就业环境的恶化使一些日本年轻人变得消极。 这种社会心理危机也蔓延到中小学生。 早在2024年,超过一半的“没有上学”的学生都是因为“焦虑”或“软弱”等情绪混乱造成的。 此后,虚弱、焦虑等心理因素逐渐成为“不上学”的主要原因。
“不上学”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对不上学的日本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那些没有得到任何支持的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调查,超过110,000名(38%)没有上学的日本中小学生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其中一些孩子隐居在家中,很少与外界接触。 从长远来看,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可能会成为不上学、不工作、没有社交互动的居民。 相关调查显示,“不上学”是造成日本年轻人生活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60%-90%的人有过“不上学”的经历。
2024年,日本颁布了《教育机会保障法》,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确保未上学的学生享有教育机会。 调查显示,约60%的失学儿童得到了各种形式的帮助,其中许多人已成功重返校园、继续深造或就业,生活逐渐走上正轨。 然而,教育支援中心和“免费学校”等支持组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此,文部科学省计划增加预算,并与儿童和家庭机构合作,通过为不想上学的孩子增加更多的校内和校外名额,以及改善在线学习环境,帮助更多“不在校园”的学生。
令人担忧的是,“不上学也没关系”的观念和“免费学校”等多元化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否会误导潜在的“不上学”儿童,他们不愿意上学,但仍坚持上学,导致“不上学”儿童数量进一步增加未来,日本应如何处理学校教育与“免费学校”等援助组织之间的关系?日本应如何应对“不上学”的顽固问题?(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