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直言不讳地讲述了伤害中国人的致命偏见

小夏 社会 更新 2024-01-29

为什么中国人普遍看不起文科学生。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提前声明一下,我其实很喜欢张雪峰这个东北老师,从辅导人考研开始,总能用一些特别通俗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说出一些大家心里、嘴里都有的常识。

比如,在最近对他的一次直播中,有家长说,他们的孩子数学可以考140分,但不想学科学。 张雪峰强烈回劝家长不要让孩子学习文学。 他直接给出了一个三段论:“所有文科专业都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是,说白了,服务业就是为人服务的服务业”,“服务业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舔'”。 ”

当然,张雪峰在发表上述声明后,立即道歉。 但在我看来,这种道歉比不道歉更伤人。 这有点像你在美国骂你的黑人兄弟“黑人”,然后像张雪峰先生一样道歉,说:“你们黑人是最光荣的。 “你是不是想打你,听了这话,黑哥就打你?歧视会伤害人们,因为它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偏见。 许多美国白人甚至亚洲人发自内心地看不起黑人,所以“Nigo”这个词可以伤害人。 同理,张雪峰的几句话之所以对文科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对文科生的歧视是真实的。 是的,不管张雪峰说不出来,在中国学习文科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比作美国的黑人,很多中国人只是觉得文科生不如理科那么辛苦、看涨、有用,甚至可能算不上知识分子——正如张雪峰所说, 读完课文后你能做什么?不就是“为人服务”吗?而在这里,我们不太重视尊严和平等,在很多人眼里“为人服务”,无非是当奴隶,为人“舔”。 当然,根本没有尊严。 说得更严肃一点,在中国做文科生可能还不如在美国做黑人,毕竟肤色是与生俱来的,没办法。 但你可以选择自己学习文学——我在大学时根据自己的爱好转学文学。 还记得转专业回家过年的时候,一个亲戚看了我一眼——我好不容易考上了名牌大学,学“有用”的理工科不好,只好转学自学文史以后,赚钱肯定不如我孩子的“有用职业”!毕业后,我有多年的社会经验,所以我不能否认张雪峰先生所代表的社会偏见。 在中国,文科大学生确实受到了歧视,很多人只是认为文科生“没用”。 诚然,文科生普遍“不赚钱”,赚不到钱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原罪。 这是我们社会目前面临的现实。 张雪峰老师一如既往,这次又说了实话。

但这真的是应该的吗?不一定。 我有一个想法,中国人多年来看不起文科生的偏见,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可能是非常致命的。 为什么?本文将仔细研究。

我们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店铺——张雪峰在直播中提到了“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 其实,农业也可以称为“第一产业”,产业也可以称为“第二产业”。 但如果你看一下中文**,你会发现很少有人会用“第二产业”这个词来指代工业。 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下意识地感受到了。 将工业称为“第二产业”,似乎有点侮辱这个伟大的产业。 是的,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工业远比“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重要得多。 那么怎么能叫“秒”呢?这太不尊重了。 中国人这种对工业的崇拜的根源可能就在我们现代。 在2024年之前,清朝曾经是世界头号农业强国,但被列强用坚固的船只和锋利的枪炮教训了一课。 被打败后,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唯美倾向,认为没有什么比工业强,农业和刺绣不如生产几吨钢。 因此,在历史上,我们有“工业救国”和“炼钢”。 时至今日,中国网路仍有一群人热衷于称自己为“乐团”。工业派对”。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忽略其他一切,集中精力拥有世界上的主要工业能力,然后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中文对文科生的普遍鄙视,其实就是在这种对工业的狂热崇拜中产生的,毕竟你文章里写的花,能造出一吨钢?如果你不能,那就没用了!鄙视你,这是你应得的!但如果你看一下世界的近代史,你会发现,这种对工业的绝望崇拜,其实是很愚蠢的。 当然,发达国家需要有强国工业,但有强国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甚至强国——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看看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 冷战时期,苏联一直用一个过时的指标来计算它与美国的实力差距,这个指标被称为“工农业总产值”。从这个指标来看,苏联解体前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压倒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解体只是一种幻想。

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如果算GDP的话,当时的苏联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标准发达国家的工业GDP占比一般为农业(第一产业)的2%,工业(第二产业)的23%,服务业(第三产业)的75%。 被许多中国人视为过于“软”甚至“无用”的第三产业,不仅是发达国家吸纳劳动人口的主要产业,也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截至2024年,农业约占经济的20%,工业占比超过70%,第三产业不足10%。 俄罗斯似乎有一个工业比例结构,可以让所有原教旨主义工业政党哭泣。 但是,你说俄罗斯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吗?你看看俄乌战争,它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第三产业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所占的比重如此之大?俄罗斯和旧苏联的工业结构如何,它们非常工业化,但被证明是失败的?简单来说,就像过去的农业时代一样,人类的工业时代其实已经过去了。 农业革命的爆发大约是一万到五千年前,然后几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农业时代,那时一个国家能种地并不是一件很肮脏的事情,相反,能够从事农业意味着你可以养活比其他文明更多的人,从而产生更多的电力。 古代的中华帝国、西方的罗马,以及工业革命爆发前的法国,都曾利用过这一点。 那个时代的农业强国,就像工业时代的大国一样,可以横盘整理。 然而,当农业革命最终惠及全世界,在农业后期,一心想“劝农、劝桑”的清朝却遭遇了麻烦——为了做好农业,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所有正在进行的事务都被视为奇葩而巧妙。 与此同时,已经运作了2024年的帝国制度高度专业化,以适应农业生产,没有留下任何“制度余地”来允许工业化。 结果,当时的中国陷入了这个“农业陷阱”,无论如何挣脱,都无法自拔。 而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看苏联,你会发现苏联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就像19世纪,当其他国家争相工业化时,晚清也深陷“农业陷阱”。 在20世纪下半叶,苏联实际上遇到了一个典型的、过时的“工业陷阱”。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适应性强、适合工业发展的制度。 国家规划和拨出资金支持工业发展,工农业利润只有一小部分掌握在人民手中,大部分利润用于继续投资扩大工业再生产。 这种制度,再加上全社会尊重工业的氛围,一定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工业产能推向极致。

但问题是,“大人,时代变了。 与持续几千年的农业时代相比,人类历史上的工业时代只持续了两百年,这个时代当然通过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解决了人类工业产品短缺的问题,但当世界主要国家相继进入并完成工业化时,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就不再是工业产品的缺乏, 但盈余。人类需要回答的下一个主要问题不再是我们如何获得足够的工业产品,而是我们需要制造什么样的工业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果你看看所有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现状,从过去的冰箱和彩电到今天的智能手机和汽车,你就可以看到这个特点。 工业品本身不是稀缺的,而是过剩的。 生产者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生产出能够足量完成某种功能的工业产品,而是什么样的工业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让他们乐于在众多选择中选择您生产的产品。 因此,稀缺的不再是产能(已经超过产能),而是信息——告知用户需求并指导商品生产方式的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 其实,参考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名称,更准确的信息时代名称是“服务业时代”或“第三产业时代”。 因为使用工农业商品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产品的关键信息,不能由工农业生产的供给侧直接获得,而只能从消费端获得。 而这个消费端,也是张雪峰老师和很多中国人鄙视的“第三产业”,因为第一产业农业是“为农作物服务”,第二产业是“为机器服务”,只有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才是“为人服务”。 只有服务的人才能知道并告诉你被服务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如果行业有这些信息,可以引导这些信息,就意味着它有权利带头。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第三产业占当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这和过去的工业革命一样,大家都在搞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正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这一次,我们不应该与时俱进。

以上是国家层面的,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有而且只有第三产业在“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未来它将是三大行业中唯一需要大量从业者来做的行业。 劳动效率源于同质化。 过去,农民之所以要“锄地、中午”,工人之所以要“三班倒”,是为了配合他们“服务”的行业节奏。 农作物要长,农民不能错过农耕时间,机器必须运转,工人不能停下来。 技术正在改变这一切。 未来,农业的最终、最高效的生产方式一定是“用生物为生物服务”——即利用转基因生物和生态农业,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少人类参与的农业生产。 而工业的终极方式一定是“用机器服务机器”——当下正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肯定会优先考虑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全自动化,以及流水线工人无可比拟的廉价。

因此,未来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将进一步完成“生物为生物服务”和“机器为机器服务”。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极少数的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外,这两个行业未来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将极其有限。 中国人印象中“学好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走遍天下”的时代很快就会(更有可能)结束——未来,“工科生”的过剩可能和工业化初期农作物过剩一样难以赶上时代的节拍。 那么,将要去**的溢出人力呢?唯有服务业——还是因为,正如张学峰先生所说,只有服务业才是“为人服务”,劳动与人性的同质性决定了,只有“人为人服务”,被服务的人才会最舒服。 因此,这个行业的工作很难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 未来,改良作物基因,实现农业高产将很容易。 演进AI算法,实现工业流水线全自动化高效生产,当然不难。 但要让AI写出观点独特、人情味十足的文章,或者做张雪峰那样不看就不知道他会说什么的直播,实在是太难了。 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业才能长久——因此,如果我们同意张雪峰先生的论断,文科生就是要做第三产业来“为人服务”(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我国的文科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可能提供出这样高质量的文科学生)。 所以这个判断其实是“文科生”最重要的好处。 未来,只有第三产业,从业者的发展空间和收入空间才最大。 当然,以上只是未来应该有的,如果张雪峰对第三产业和文科生的直截了当的偏见,在所有中国人中普遍存在。 我毫不怀疑,“只能在第三产业工作”的文科生在中国的命运还是会很艰难的——这就像瓦特的命运,他改进了蒸汽机,如果他不幸出生在清乾隆年间,他的命运一定很悲惨。 因为当时的朝廷和社会都不喜欢也不需要他这样的“理科生”,所以是一个由少数循规蹈矩的官僚和一大群只会种地的“好”农民组成的帝国,不需要瓦特这样的人存在。

最后,我想起了另一个笑话——清末,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派学生出国留学。 但是,中国学生去欧洲时,只学了造船、制枪、制锅炉、炼钢,最多也学了一部分人学物理和化学。 然而,也有日本学生正在学习习欧洲法律、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甚至艺术......德国铁血总理俾斯麦观察到这种情况,并作出预言:“日本将变得更强大,中国将变得更弱。 不久,甲午战争爆发,俾斯曼的预言应验了。 就学生而言,我确实赞同张雪峰老师“不要学文学”的建议,因为他说的很务实,很务实,是真的在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但是,就整个民族而言,正是这种“过于务实、过于务实”的思维方式,在近代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苦难。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速成速利的心态,给那些退学“怪花样”的人更多的空间。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赶上时代的节拍? 本文全文5000字,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请关注三遍,谢谢。

相似文章

    张雪峰说,文科在舔,怎么了?

    张雪峰说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起来就是舔 冲上热搜,一群 趁机疯狂批评,甚至将张雪峰定位为 一心想当下一个咪萌 你怎么看这件事?大家好,我是关注新闻和法律的老梁。这件事情有些出乎意料,事情的源头是一则 报道,考研名师张雪峰说 文科都是服务业,一概而论 随后张雪峰再次道歉。讨论中涉及很多自助。今天至少...

    张雪峰的言论一飞冲出功利主义的新视野

    张雪峰近日在直播中的言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表示,所有的文科都是服务业,用一个字来说,就是 舔 这种说法,不管是否符合现实,无疑都一定是刺穿了文科领域的肺,连大众 都看不下去了,认为这是在看不起文科的就业前景,贬低文科的公共价值,并促进不健康的社会取向。张雪峰趁着就业形势严峻,上演了一场功利主义的极...

    张雪峰说,家里没有资源,所以选择了电气学的学士学位,从事电气的职业有很好的职业道路

    家长们纷纷表示,他们是河北高三物理化学考生的家庭,但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却感到迷茫。父母承认,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是农民,他们的家庭没有太多的资源和背景。虽然孩子的学业习成绩不错,在年级中排名第一,但家长担心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而耽误孩子的发展。因此,父母希望得到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为孩子确定正确的专业方向...

    张雪峰说,普通家庭不建议学医,周期太长,太苦,见效慢

    学习医学的时间长,是普通家庭选择学医的一大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需要更长的学习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一般来说,医学本科习需要五年时间,这只是一个入门阶段。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需要承担研究生习和长期的临床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成为对患者负责的医生。然而,...

    张雪峰说得对,2024年研究生人数的急剧下降,对考生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年达到万人的历史新高。然而,知名研究生教师张雪峰,到年,研究生人数将急剧减少。随着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名单的公布,数据显示,研究生人数减少了万人,实现了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研究生人数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大学生思维的转变 高校研究生招生政策的调整 研究生入学考试 性价比 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