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游新闻报道,南京的赵女士近日应聘了江苏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工作,在薪资方面,公司“每个月都发积分,每3000分换算成整月的工资”。 赵女士很疑惑:找工作,是不是遇到了“不发工资不打积分”的陌生公司?此事在网上曝光后,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
据介绍,涉事公司对于“积分制”也有自己的一套论据:“针对初创团队的特殊性,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积分制,明确了员工目前的投入和未来收益的实现路径。 员工可以选择一定比例的积分+现金的薪酬待遇,规范积分兑现规则:兑现时间、兑现方式、计息比例、股份转让方案等。 而且,该公司的员工说,“我们是一家初创公司。 积分系统是公司的独创性。 员工来公司上班后4个月左右,发积分不发工资,公司用积分计算工作量,等到融资到位后再补发工资。 从这个解释来看,涉事公司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问题,而是在使用某种新系统来激励员工。
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爱你的名义伤害你”的套路。 当员工遇到公司无法正常支付工资的情况时,通常会认为公司的经营状况有问题。 此前,一些单位因管理不善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员工不满,报纸上也时有出现。但这一次,涉事公司的“运作”却不同寻常。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其愿景和未来潜力当然是吸引员工的重要因素,但最基本的薪酬待遇一定不能是“大局”。
工资的支付不能用实物支付代替,而应该以法定货币支付“——这既是法规的明确规定,也是社会常识。 涉事公司的行为不仅在法律上站不住脚,而且在道德上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涉嫌损害员工的基本权益。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公司管理者不把员工的权利和感情当回事,用欺骗手段损害员工的权益。 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员工不是工具,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无论是“积分制”等奇葩规则,还是故意拖延、扣减员工工资的行为,都有可能让员工在难以忍受的心理下“戳”出公司内部矛盾。
许多类似事件都有“员工上网、网友热议批评、*举报监督、公司道歉整改”等“流程”。 类似事件不仅会损害部分员工的切身利益,导致他们“用脚投票”,远离这家陌生的公司,还会影响单位的声誉和长远利益。
当“工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时,他们也会不断净化整个行业的氛围,迫使用人单位约束自己的行为,脚踏实地制定薪酬规则。
*:中国青年报社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