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讨论了《关于学习和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经验的意见(讨论稿)》。 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到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这为我们有效推进农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千万工程”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策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2024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的倡导和主持下,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生活-生活”环境,浙江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历时5年,从全省选取约1万个行政村进行综合改造, 其中约1000个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示范1000个村,改造10000个村”应运而生。 20年来,“千万工程”在推进农村人居治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非凡影响。 “千万工程”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创新思路、科学方法、务实作风、原则立场,正在发展成为新时代加强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导和重要指针。
坚持系统规划、统筹推进的战略思想,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千万工程”从美丽乡村、美丽生态、美好生活等方面整合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 只有从战略高度把握城乡发展比较优势,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城乡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布局,加快城乡人口、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融合,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文化等方面来看,能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农村社会生产资源、生活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对保护国家生态环境负有主要责任。 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乡村资源禀赋,践行“两山”理念,坚守发展与生态底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正确处理乡村振兴中质量与速度、发展与保护、增长与安全的重大关系,坚持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生态为民的原则,推进山河林田、湖湖草原、沙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生态优先的农村高质量发展, 节约集约,绿色低碳。要坚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科学方法,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乡村建设既要看物,又要看人,既要“形”又要“魂”,既要做到物质财富又要精神财富,既要“物质文明又精神文明”,才能实现农村由外到内、形式与精神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资源和人类生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精神面貌。
坚持循序渐进、长久成才的务实作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力的力量加以推进。 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积极稳健、有效有序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振”,把好事办好、办实。 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在多项选择中寻求最优解,在多目标中达到最大公约数,在多方推动中寻找平衡点,努力开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
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的原则,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做好农村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组织主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三农”政策保障和机制创新,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强化使命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狠抓“人民群众期盼”,落实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高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凝聚更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