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前三篇文章讨论了市场经济结构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经济规律,没有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等具体而重要的经济问题。 其实不难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从20世纪到现在,世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都是马克思没有看到的。
你不能一边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音,一边把经济学等同于西方经济学。 完全按照西方经济的观点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 从剧本中读出来的是传教士,而不是研究者。 将经济政策等同于经济理论也是错误的。 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领域,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西方经济学对利润的看法
西方经济学对利润没有太多的分析讨论。 其要点摘录如下:
制造商的利润、收入、成本。 这里的利润是指净利润(注: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制造商业务的目的是实现净利润最大化。
制造商的净利润由其股东完全拥有。
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一般包括厂房建设、机械设备等,与生产销售无关可变成本一般包括人工、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等,随着产销量的增加而增加。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净利润的概念,类似的概念是“价值乘法”。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倍增过程的统一。 通过生产获得的价值的乘以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包括机械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等(注: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在西方经济学中是可变成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人工转移到产品上,转移后的价值不会大于原值(注:考虑到生产过程的损失,转移后的实际价值小于原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投入的资本是恒定的和可变的,即c+v。 经过生产过程,产生剩余值m,生产出值为c+v+m的产品。 其中的剩余价值只能由可变资本产生。
如果忽略制造商支付的利息、租金、税金等成本因素,剩余价值的价值接近净利润的价值。 然而,西方经济学认为净利润属于股东,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本应属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利息、地租(地租)以及商业、运输、金融、保险、服务等非生产性部门的收入都是从制造业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转换而来的。
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对于揭示资本家的剥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剥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的表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价值符号。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 v);第二种是工作时间的表示法,即剩余工作时间与必要工作时间的比率。
什么是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比喻。 后人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根据经济人的理性原则做出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最佳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黑暗中支配着每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结果和外在表现是产品销售。 产品销售**直接影响厂家的净利润。 例如,ABC厂家生产10000台时,平均成本为10元,当产品价格为12元时,净利润为20000元。 (注:为简化分析,不考虑利息、租金、税金等其他非生产性成本,下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仅仅因为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变化而使产品价格为15元,则净利润将增加到5万元反之,如果产品价格降到9元,将产生10000元的损失。
当商品波动时,制造商的净利润也会波动。 在理想条件下,当市场达到均衡时,制造商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来说,平均利润率的主要衡量标准是股本回报率。 如果产品价格是12元,净利润是2万元,ABC厂家的净资产收益率正好是社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那么当产品价格上涨到15元时,ABC厂家就会生产超额利润30,000元。
波动时,剩余价值是变化还是不变化?
笔者的回答是:无变化
以上一篇文章中ABC厂商为例,为了便于对核心问题的分析,这里摒弃冗长的数学推导。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ABC厂商的股本回报率就是社会的平均股本回报率。 换算成剩余价值体系时,ABC厂家的剩余价值率就是社会的平均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根据价值规律的原理,剩余价值也属于价值的范畴,所以它不应该随着**的波动而波动。 也就是说,当商品**波动时,剩余价值保持不变。
谁拥有超额利润?如果有损失,谁来承担?
如果ABC厂家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净资产的平均收益率,那么剩余价值率正好就是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的收益率。 也就是说,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净利润在数值上等于剩余价值。
当产品价格上涨到15元时,ABC厂家将产生3万元的超额利润。 那么问题来了,谁应该拥有这笔超额利润?
根据西方经济学,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超额利润仍然归股东所有。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这个问题很难直接回答。
可以肯定的是,超额利润不应该流向ABC工厂的工人。 原因很简单:ABC工厂工人创造剩余价值,但超额利润是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差额。 当产品售价**导致超额利润时,ABC厂商的产值仍为C+V+M。 但是,此时ABC制造商的净利润是M+S(S为超额利润),大于残值。 简单总结一下:超额利润是由***产生的,与商品的价值无关,与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关。
另一方面,如果**跌至9元,ABC厂商将蒙受损失。 虽然ABC工厂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是M,但是由于**的减少,剩余价值没有实现,所谓的剩余价值归ABC工厂的工人所有,成为一张“空白支票”。
真正重视“看不见的手”的美妙结果:有前途**
与西方经济学一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总是在变化的。 也就是说,厂家有超额利润或亏损是常态,这是“看不见的手”在工作的结果。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超额利润和损失都由制造商的股东承担。 西方经济学分析到此结束。 资本主义国家相信市场的自由竞争,一般不干预对超额利润或损失的监管。
以往的分析表明,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均衡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的,其中一些假设显然与实体经济不一致。 此外,在进行市场均衡分析时,有必要进一步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那么,如果其他条件发生变化,我们仅仅依靠自由竞争还能达到市场均衡吗?作为一个经济学爱好者,我还没有发现任何经济模型在市场条件放宽后仍能推导出市场均衡。 由此,笔者大胆判断: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现实情况下,不存在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生产效率的市场均衡。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等分配以及经济活动中的消费和其他基本经济规律。 对于市场初级分配的超额利润或损失,信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国家和国家的国家,在通过征税制造商参与初级分配获得财政资金后,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动力成本、变化,进一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等。 也就是说,对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超额盈亏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下发生,会通过二次分配等政策手段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政策措施符合经济规律并落实到位,**是推动市场实现均衡的重要力量;然而,如果政策措施无视经济规律或实施不力,它们可能会成为市场波动加剧的重要驱动因素。 据说这是一个可行性问题。 行动的可行性并不否定行动的必要性。
基础知识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