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文章《商品两要素的价值异化:忽视自然资源价值的必然后果》对教科书对商品两要素和价值规律的讨论提出了三个问题
1.不考虑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衡量,不从货币化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2.没有给出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同样,也没有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化价值分析。
3.在“商品按照等价原则相互交换”的情况下,这里的“价值”是否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就不清楚了。
由于这些问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中,与市场经济的实际脱节然而,商品的价值似乎是“虚幻的”,削弱了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在上述文章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商品价值货币化”的概念,并给出了商品价值的货币化公式。
没有钱,就没有商品
一些教科书在解释商品的交换价值时,使用了原始社会的易货贸易的类比。 这显然没有抓住交换价值的本质。 商品是为了**而生产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变现的必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的销售都是为了获得等值货币。
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到那时,可能不再需要钱了。 但是,所有的劳动成果都是根据需求分配的,不再需要商品的销售。
虽然货币和商品属于不同的维度,但可以肯定地判断: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数量的尺度。 没有货币,就没有商品,商品和货币必然是齐头并进的。
商品价值的货币化:这就是价值规律象牙塔关键
商品**是以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 但是,教科书对价值规律的描述仅限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在价值附近上下波动。 ”
价值规律理论没有体现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被束缚在大学课堂的“象牙塔”里,而市场经济的实践仍然以西方经济学的一套为指导。 虽然西方经济学把**等同于价值是不恰当的,但这是因为**具有现实意义。 西方经济学仍然指导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
记得30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而西方经济学是专业教育的必修课。 呵呵。
这个理论有问题吗?当然,理论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说:“*作为商品价值数量的指标,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标。 “你看,原著是****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教科书忽略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只是止步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在价值附近上下波动。 是肤浅的,甚至是教条的。 货币化是理论上的价值与市场经济中最好的价值之间的联系。 于是,价值规律就出来了象牙塔关键是商品价值的货币化。
商家价值金额货币化的公式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是,商品的价值不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 在上一篇文章中,“谁决定商品的**,供求关系或价值?给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具体如下:
p = k·t + c ……商品价值金额的简化公式。
其中p为商品的**,t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k为劳动时间价值系数c为未增值的商品价值,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和生产费用。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我们认识到以下三点: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应局限于商品生产过程。 它还应该扩展到商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想法,到商品的销售和服务的销售,再到商品的除名和停止生产。 与商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关的一切必要劳动,都应包括在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中。
2.商品的价值大小也与构成商品的所有原材料(包括辅料)的使用价值(货币化)密切相关。
商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时间。 货币化后,劳动再生产所需的时间价值小于商品的价值。
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于构成商品的所有原材料的使用价值与商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之和。 两者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构成商品的所有原材料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乘以。 (注:此处的**概念已货币化)。
根据以上三种理解,对商品价值的简化公式进行优化后,得到商品价值的货币化公式
注:此处不考虑技术、土地、金融资本等其他因素的价值)。
商品价值货币化公式的现实意义
通过货币化,价值规律中抽象的价值概念与市场经济中的**形成对应关系;承认原材料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使商品的价值真正具有“物”的基础。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扩大到商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必要劳动,基本上填补了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缺口”(注:上述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还缺失)。
由此,得到了商品价值货币化的公式。 价值规律已经走出了纯理论的“象牙塔”,真正成为指导市场经济实践的有力理论。
这个公式将理论的价值与实用性联系起来,使得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经济分析成为可能。 实证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细化和细化公式,也可以推导出新的实用公式。 此外,大量的实证分析数据将显著提高微观和宏观层面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更重要的是,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将得到显著提高。 弥补市场失灵的政策措施也更加有效。
基础知识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