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经济复苏总体向好”、“民生保障有力有力”的情况下,GDP将增长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用户渗透率超过50%等一系列数字背后,体现了2023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元年”的积极变化。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围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满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成长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4年**工作报告发布政策信号:创新落实文化工程造福人民,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文物......的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2024年工作任务清单中已列入一系列旨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工作点,其中大部分是用“小切口”撬动“民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实践活动,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将于2023年9月开馆的中国考古博物馆,以“仓库式展示、沉浸式体验”,成为网红文化馆全新打卡地。 摄影:方华。
“小切口”造福人民
*工作报告在总结上一年度主要工作时提到,“创新实施文化工程,造福人民,提高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党的二十大以来,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效能为目标,以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抓手,以“小切口”一体化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撬动“大民生”, 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
其中,城市自习室、文化站等新型“小而美”的、为群众提供综合性公益文化服务、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空间正在兴起据初步统计,新增公共文化空间数量已超过3个35万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与传统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一起,构成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设计灵感来自北京市图书馆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红印”,今年春节迎来了博物馆开馆后的第一个民俗节日,按照山形建造的阶梯阅读区视野开阔,24小时阅读空间真的很方便, 而“山下树下读书”的阅读意境十分诗意,尤其是先进的数字借阅体验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全国最大的智能立体图书收藏。让它成为北京新的热门打卡地:从农历新年第一天到农历新年七,共收到13位读者60,000人次,借书16,578册,发行读者证8,992张。
同时,有别于传统场馆、通过社会合作建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近年来不断涌现,成为惠民文化工程的一大亮点。
在武汉,数十个“小而美”的城市自习室在不知不觉中诞生在城市的角落里,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民可以通过相关凭证或现场读者卡免费借阅书籍,部分自习室还可以与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借书还书, 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美丽阅读空间”。
新公共文化空间打破传统按行政层次布局设施的方式,根据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群众需求进行科学布局,结合人流、交通等因素,打造更多便于群众参与居住区的“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 学校、商场书店、城市公园、交通枢纽、农庄大院、传统村落、旅游景区、文物、文化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生活场所周边。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陈彬斌近日表示,鼓励文艺机构、文旅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享共享特色文化空间,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触角和影响力,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在此过程中,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不拆建,不贪外,结合老城区改造升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充分利用企业腾出空间和闲置空间等资源,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阵地资源的“微改造”和“精细升级”。 陈彬斌说。
不难看出,自2008年实施以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效益工程一直处于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包括采用“一流采购、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成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养活”人民的热门项目,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城乡两端。
北京市图书馆藏书800万册,运用多种元素,打造“山下树下阅读”的阅读意境。 (图片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小细节”方便老百姓
2023年,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和游客需求的反弹,北京、湖北、辽宁、沈阳等地将适时推出取消部分博物馆预约机制的做法,尤其是北京,除热门博物馆外,全市90%以上的博物馆不再实施预约,但保留了提前预约的服务和功能,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博物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尹勇在今年1月的《北京市工作报告》中提到,为开展文化效益工程,2023年北京不仅要出台“演艺城”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还要为首都市民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1演出场次7万场,商业演出4万场以上,新增馆场馆11家,“类馆”上市27家,旅游景区门票预订机制改变。
服务细节的适时调整,与公众的文化消费和出行体验息息相关。 数字化工具势不可挡地提升了公众在文旅消费过程中的便利性和简单性,其中最显著的是热门景区门票预订(购票)取消(退票)系统,不仅推动了各大景区加快布局一整套软硬件配套设施, 同时也推动景区加速网络营销经验和服务升级经验的积累,如数字化应用推广后获取粉丝群体、分析游客需求等功能的开发。同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有益的。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春节期间推出的便捷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正在度假的同学们。 (图片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数字”测试
数字经济发展加速,5G用户渗透率已突破50。 “在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时,**工作报告说。 报告还强调,要“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落实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进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扶贫等领域合作”。 ”数字旅游与文旅跨界融合,实现“小而美”成为必然趋势。 比如,在线下广泛推广的线上检票和身份证验证方式,让入园流程变得简单快捷; 借助虚拟现实、3D建模、高清融合投影等高科技手段,游客可以体验到新鲜的文化体验,如发现国宝的精彩细节,“穿越”另一个时空,看看生活条件......古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文旅行业面临的共同考验。 “在旅游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数字化不再是要不要转移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动的问题,谁也不能逆势而上。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旅游从业者首先要问问自己这个领域是否足够专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然后再往下走,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要忘记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旅游服务。 戴斌告诉记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红利期,第一个红利期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第二个红利期是从1999年到2010年的旅游人口红利期。 “如果数字化不能让游客感受到便利、高效、品质,那么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不是炫耀技术,而是给游客带来真正的消费便利。 戴斌强调。 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戴斌建议,首先要鼓励创新型创业者投身旅游业,鼓励年轻人组成三五人的小团队,进行创新尝试。 其次,通过资本和竞争,传统企业被迫转型。 推动传统业态数字化升级是根本性变革,而传统企业越是传统,改变的难度就越大,因此需要以竞争的方式引入新的团队,通过资本的力量,迫使传统企业推动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政策来培育企业创新的土壤。
中国考古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打造的透明OLED屏幕展示柜,邀请观众手动体验屏幕触摸功能,从而将屏幕上的虚拟文字与陶罐上的文字符号**进行对比,深度体验汉字的演变。 摄影:方华。 每个人都在看
两节课一起来看看吧! 代表和成员在谈论什么?
刚才,中国人民银行等六个部门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应
30万元被银行大叔遗忘了20年,现在还能取这么多......
**:《金融时报》客户。记者:方华.
编辑:俞思清。
电子邮件: fnweb@126com 关注英国《金融时报》***,了解更多独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