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北伐胜利结束,张学良宣布“换旗”,老蒋表面上实现了大统一,但实际上还是英雄们并肩作战的局面。
以老蒋为总司令的第1集团军,兵力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总兵力约50万人; 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第2集团军,兵力分布在河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总兵力约40万人; 以阎锡山为总司令的第3集团军,兵力分布在山西、察哈尔、绥远、北平、天津等省市,总兵力约20万人; 以李宗仁为总司令的第4集团军,兵力分布在广西、湖北、北平、天津,总兵力约20万人; 此外,还有张学良的东北军,控制着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总兵力约40万人。
斩封闩一直是老大登顶后的头等大事,而斩髳闩历朝,无论是来武功还是用文,都有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和声,似乎只有宋太祖赵匡胤的“酒杯释放军力”, 一顿饭就解决了问题,也没费大劲。
其实,当时的**甚至比三国还要糟糕,除了老江四大军阀,个个野心勃勃,如狼虎,老江想要成功斩下领地,却难以上天。
但那个时候,老江芷就在这里。
据说,北伐战争结束后,老蒋最信任的谋士杨永泰立即提出了“割封地战略”,其要点是:用经济手段瓦解冯玉祥的第2集团军,用政治手段解决阎锡山的第3集团军,用军事手段解决李宗仁的第4集团军, 并以外交手段对付张学良一行人。
杨永泰号称第一毒诸葛,他一手破手,专攻四大军阀的阿喀琉斯之踵,功底确高深。
张学良曾评论说,老江的人才粗犷,这个时候,老江的大致轮廓很鲜明,但说到做起来,确实给人一种粗犷、不归类的感觉,他在人才领域的排名确实不高。
老江割域,先行礼后兵,鼓吹所谓“割兵救国”,但内容实在是卑鄙,没有真正的英雄。
1928年7月6日,老江在完成宰相追悼仪式后,召集冯玉祥、严锡山、李宗仁、白崇禧、张群等人到北平象山碧云寺旁李世增别墅谈话。
会上,老江抛出了他的“军事善后案”:全国现役300个师中,裁减250个,保留50个,每个师1个5万兵力,共留兵80万,分为12个军区,每个军区按比例留兵,各集团军单独处理。
这个计划的奥秘在于,老蒋、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大集团军表面上各占一个军区,但老蒋却能用**的名义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八个军区。 蒋介石的兵力虽大,但分散在九个军区,每个军区的人数都很少。 这样一来,他的第1集团军不仅不但没有减兵,反而增兵,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三人都只有一个军区,都需要大量减兵。
其中,冯玉祥受害最深。
冯玉祥本来就是一根大刺,很是吓人。
看到老江如此害人,自私自利,他抓住了老蒋军队的弱点,立即抛出一个吓唬老蒋的计划。
当时老蒋介石的军队有什么弱点?
除了老蒋一脉的1军外,大部分都是被编入北洋军的北洋投降或叛逃部队,而冯严和李白的部队大多是下属士兵,在北伐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冯玉祥抓住这一点,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反对“同等或按比例裁减集团军”,并明确提出了裁兵的标准,与老蒋完全不同:“枪械不全者应砍,老弱者应砍, 纪律性差的人会被裁掉,训练太短的人会被裁掉。 ”
按照冯玉祥的减兵标准,他的第2集团军根本不需要减兵,只需要裁减老蒋的第1集团军。
老江看到这个计划,脸都绿了。
不过,说到当时的这一轮比赛,真正有大天赋的,还是桂家的白崇熙。
白崇禧也提出了一个方案,称为“实边”战略。
什么是“实心边缘”方法?
白崇禧提出,四大集团军的总兵力只有六七十万,最好是将这四集团军拆散,合并成四支国防军,驻扎在四边疆。
白崇禧说,当时法国有4200万人口,70多万国防军; 德国有6400多万人口和85万常备军。 我们国家有4700万人口,如果按照德法两国人口与军队人数的比例来计算,我们至少需要400万大军,而现在革命军只剩下670万,这是一支非常宝贵的军事力量,没有必要减少他们, 为了巩固国防,将它们划分为边界是明智的。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重新安置北伐战争的功勋士兵,避免“弓箭藏鸟”的悲剧,更重要的是,把部队全部调到边疆,可以避免许多内部纠纷,防止内战。
白崇禧是回族,当时他提出愿意率兵到新疆保卫边境,建设边疆。
白崇禧的提议一度赢得了朝中两国众多大佬的支持,但老江“割域”的决心已经下定决心,在他看来,白崇禧的举动很容易做大,到时候会强弱。
老江已经够狠了,就在白崇熙想要积极推动这场讨论的时候,他已经在准备军事铲除桂家的计划,甚至包括取白崇禧的性命。
老江将桂家的李白铲除,因为解体手段用得好,结果出奇的顺利,这让老江产生了严重的误判,以为再搞几个家族就好了。
带着这种乐观情绪,中原战争爆发了。
有人评论说,在中原战争中,老蒋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他的部队也疲惫不堪,当“918”事件爆发时,他们已经没有了反击的力气。
如果当初就采用白崇禧的策略,内战可能就不会爆发,历史的进程也许会改变。
白崇禧一生中有过几次怨恨,这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