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引擎项目 自1927年以来,蒋介石在黄埔学生的支持下,努力扩大**军的血统和半血统单位。 到抗日战争中期,**军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单人局面。
虽然**军的大部分成员都来自同一所学校,但军内还是有很多派系的。 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军发展了三大派系:陈诚派、胡宗南派、唐恩伯派,以及其他一些小派。
不过,还有一个**军单位,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派系,但实力和名将的涌现,足以使它成为国民党的头号军群,也就是以杜玉明为代表的第5军。
国民党内部斗争复杂而根深蒂固,军内有派系斗争。 旧军阀正式加入国民党,仍然保持原有的领土和军队,等于国民党完全接受了前军阀的分裂。
贵国、广东、云南、四川、金绋等国系仍然自给自足,因此产生了一支与蒋介石血统相对的乌合之众军队。 但是,蒋介石直接控制的国民党军队也分派,这主要是由于旧中国政治领导人之间有结帮结派的习惯,以及蒋介石分而治之的目的,以防止某个将领的家族成为主导。
以老江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如果没有江主席的默许,这些黄埔学生谁敢这样做呢? 陈成依靠自己的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胡宗南依靠第1师和第1军,唐恩伯依靠第4师和第十三军,各自发展自己的军群。
其他人,如应钦,也凭借他们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资格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陈成一脉、胡宗南一脉、唐恩伯一脉,基本划分了国军血统和编入半血统的部队。
不过,在国民军中,还有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那就是以杜玉明为代表的第5军。 如果把高级将领和由他们发展演变的部队算在陆军单位上,那么第五军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第5集团军实力强大,自给自足,有自己的“朋友圈”。
国民党军第5军是一支备受重视的机械化部队。 它成立于1938年,由原为装甲军的新第11集团军成立,后来发展为第200师,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新的第11集团军,后来更名为第5集团军。
第5军军长杜玉明是装甲兵团第一任司令员,也是第200师团第一任司令员,手下有邱清泉、廖耀祥等优秀将领。 第5军在昆仑关战役中表现出色,击毙了日军第21旅团团长中村正雄少将。
在远征缅北和滇西期间,第5军声名鹊起,被誉为“五大主力”之一。 在最辉煌的时期,第5军集结了国民党军队的三个王牌师:第200师、荣誉第1师和新组建的第22师,这些师的指挥官是戴安兰、邱庆泉和郑东国。
1944年,国民革命军新成立的第6军,由原第5军将领领导,参加了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的**行动,为中印公路的开通做出了贡献。
后来,由于国内形势紧张,新六军被紧急空运回国,参加了湘西战役,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 日本投降后,新六军参加了南京的投降仪式,可见他们的高度评价。
解放战争期间,第5军在华东作战,很少遭遇失败,华业老人一向尊敬第五军,在淮海战役中,我军也将歼灭第5军作为主要战役目标之一。
原第5军将领在东北战场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东国、邱庆泉、廖耀祥等人都是重兵军长,老兵军长杜玉明负责东北、华东的军队,担任东北安全司令员和徐州“剿別司令员”副司令员。
这些将领无疑是我们党的栋梁。
蒋介石在东北和华东战区的精锐部队主要由郑东国军团、廖耀祥军团、邱庆权军团等组成,都是装备精良的美军和半美军,尤其是廖耀祥的第九军,被认为是国民党军队的精华。
原第五军的将领和部队分布在两大战场上,都是名将和精锐部队,有可能发展出以杜玉明为中心的派系。
然而,杜玉明是一个忠于蒋介石的老实人,对权力和政治不太感兴趣,也没有为了政治利益而建立派系的野心。
此外,他与郑东国、邱清泉、廖耀祥等人的关系更像是亲密的朋友,就算是发号施令,也都是以商量的口吻行事,上下之间也没有什么傲慢。
所以,以杜玉明的性格,不可能成为一派的掌门人。 郑东国、邱清泉、廖耀祥都是“藩王”,兵力重,主宰一方,他们的关系让原第五军的高级将领都无法做出最终决定。
蒋介石态度的改变是关键。 过去,他默许下属的发展,但现在国民党却陷入了动荡之中。 蒋老将杜玉明视为“救火队员”,希望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帮助国民党军队扭转败局,而不是扶持另一个未必会失去尾巴的“王子”。
白崇熙等人在生存之刻保持中立,甚至暗中作恶,这让老江对派系斗争十分愤怒。 因此,他不会允许一个新的派系出现并留下遗产。
因此,原第5集团军虽然强大,但从未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派系。 原第5军的高级将领们见到杜玉明,只称他为“老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