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加油站
案例:2024年1月,王先生与M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双方约定“王先生对工作中发生的一切工伤事故负责”。 一个月后,王某在工作中受伤,被认定为二级重伤。 M公司以劳动合同约定为由,拒绝承担王某因受伤而遭受的损失。 王某家属因谈判失败砸碎了M公司的招牌,M公司要求王某家属赔偿公司财产损失。 王某某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M公司赔偿其因重伤而产生的全部费用。
王在M公司的遭遇是许多工人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缩影。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依据,应当是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伞。 但是,当合同条款变得不合理甚至违法时,这种“保护伞”就会成为工人的“负担”。
1、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任何劳动合同的条款都不得违反现行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免除工伤赔偿责任。 换言之,即使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王某对工伤中发生的一切工伤事故均应当负责”,但该条款因违反法律基本原则而无效。
2.工伤保险的作用。
在中国,工伤保险是法定的社会保险,旨在保护劳动者在发生工伤时的基本权益。 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一旦劳动者因公受伤,可以通过工伤保险获得相应的赔偿。 因此,即使M公司试图通过合同条款推卸责任,王某仍可依法要求工伤应有的赔偿。
3、解决劳动争议的正确方法。
面对劳资纠纷,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激烈的行动。 虽然王家人砸M公司招牌背后的无奈和愤怒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王某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M公司赔偿,这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正确方式。
4. 启示。 本案提醒全体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审视合同条款,勇于拒绝并争取对不合理或违法的条款进行修改。 一旦遇到不公,应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自身权益,不要采取激式行动,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