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23年是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高质量增长的一年,销量突破770万辆,占乘用车整体销量的36%。
展望2024年,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接近1000万辆大关,纯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增长30%以上。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2024年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要靠运营获得正现金流仍存在相当挑战,行业“量”的局面很可能持续下去。
目录:
1.回顾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踏步前进。
2.展望2024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勇往直前。
3.启示:2024年———消费端将从“充足数量”转向“质需求”,推动产业端“诚信”之后的“新”
1.回顾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踏步前进。
过去一年,我国新能源产品占比超过35%,纯电渗透率达到24%,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发展态势。 预计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超过40%,纯电动产品渗透率可达30%。 从长远来看,到2030年,纯电动产品可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新能源产品将占中国汽车市场整体的70%以上。
我们认为,2023年将见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逐步转变,鼓励产业基础,市场端以高供应和丰富的品类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真正发展到市场驱动增长阶段。
中国乘用车销量回顾与趋势
与往年相比,2023年新能源产品发展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能源汽车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类型或车身级别,而是呈现出全面推广的趋势。 此外,产品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成熟的特点,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新能源产品车型来看,我们观察到,2023年,轿车、SUV、MPV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新车型投放市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SUV和MPV的新产品供应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轿车,与汽油车类似,它们正逐渐成为战场。 各品牌都在努力拓展和全面覆盖新能源领域的产品谱系,以匹配传统燃料市场的供给替代。
从新能源产品水平来看,我们观察到,2023年B级及以上轿车、SUV、MPV销量均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幅,呈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与以往以往以小型车为主的新能源产品结构大相径庭。 2023年,A级及以下小型车型的投放率明显低于其他级别。 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新产品结构正在从以往小而相对低端的车型向空间较大的中高端车型倾斜,产品供应日趋成熟。
新能源车型在售数量趋势 [2022-2023.]1-11] 包括 PHEV 和 BEV
从充电基础设施供给来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已形成全球最大、最广泛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将为消费者信心和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带来有力支撑。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显著成熟,终端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产品认知度将持续提升,这一趋势也体现在市场结构上。 从城市销售分布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结构正逐步向传统燃油车水平靠拢。 同时,新能源产品在不同车型级别、**范围内的消费者渗透率也呈现出显著变化。
2.展望2024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勇往直前。
展望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大步前进,谱写历史篇章。 我们相信,行业将围绕品牌再提升、新技术体验、深耕海外、售后新需求、新财务形势等五大关键主题,为未来价值链各环节的进一步重塑带来有力支撑。
首先,技术创新打造品牌背景。 几十年来,随着几代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不断努力,中国汽车制造商利用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步。
其次,产品升级带来更强的品牌承载力。 如上所述,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的发展格局已从A级以下车型主导的发展格局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车型覆盖,中国汽车的质量、配置、技术和设计都以新能源车型为代表,得到全球认可。
最后,客户群体的突破带来了品牌受众的扩大。 过去,自主品牌的受众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追求性价比,对最好的敏感。
2024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技术竞争将继续,军备竞赛将愈演愈烈。 然而,品牌将从单纯的“批量”配置转向“批量”体验。
新能源汽车围绕体验主题开发
聚焦中国动力电池市场,2024年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降本增效,包括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加强技术创新、拓展海外市场等。
目前,中国和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正面临供需失衡,动力电池最佳产能远超市场需求,导致库存积压,形势严峻。 ** 由此,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同时,在商业模式改革、行业标准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未来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同时,预计2024年我国电芯标准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技术进步,电芯的规格将逐步统一,这也将为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规模效应。 但这也意味着,不具备标准化产能的电池厂可能会被淘汰出市场,进一步加剧市场集中的趋势。
在不断“内卷化”的形势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积极探索海外布局,以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出口和海外销售持续上升,中国动力电池正在从全球销售转向全球制造。
3.启示:2024年———消费端将从“充足数量”转向“质需求”,推动产业端“诚信”之后的“新”
2024年初,基于过去市场的变化,我们展望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预测潜在风险。 从终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提高了大众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格的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024年将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品质”需求在满足“数量”需求后的第一年体现出来的第一年,“品质”将聚焦于产品、服务、使用、维护全生命周期的“体验”。
对于新能源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来说,顺势而为的发展战略,在大浪大沙的环境中,确实是一个好的策略。 企业需要在洞察市场变化特别是消费者变化的基础上,走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的正确道路”,结合自身禀赋,明确发展战略,不断“创新”,站在潮流前沿。
3.1、汽车品牌主机厂:“体验价值”打赢“产品优先”之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车企是连接消费者和产业链的关键枢纽。 在用户侧“充足量求质”的趋势下,车企需要密切关注需求的变化,以体验为核心,全面重塑企业管理方式,在终端构建面向用户的营销和渠道能力,注重产品端品质和体验的全面升级, 并在技术研发方面注重技术平等和经验骨干,最终以“体验价值”打赢“产品至上”之战。在产业链和运营方面,要打赢这场“内卷”战,提质增效尤为突出。 从战略层面的价值链协同增效提升,到运营层面的运营成本降低,这些都是车企在“内卷化”环境下应该考虑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动力电池领域,车企应考虑如何整合最新的电池技术和产业链资源,优化整车续航里程、性能和成本,并应参考欧洲市场,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中国市场对电池再利用的需求和监管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3.2、汽车动力电池企业:技术与业务双创,推动可持续发展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单项价值最高的部件之一,因此动力电池厂商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环节,电池产品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使用和维护体验。 因此,业内对动力电池企业“又爱又恨”,在国内市场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对电池成本和海外产能的匹配有直接需求,而消费者则希望动力电池企业提供安全、持久、环保、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有鉴于此,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在技术和业务两个层面进行创新。 在技术方面,前沿电池和材料技术的突破、对整车技术的理解、生产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前瞻性技术(如人工智能)的落地,都有利于动力电池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业务端,维修、保险、延保等多元化业务布局,有利于动力电池企业探索第二增长曲线。
3.3、汽车服务商:新能源带来新机遇,只有拥抱变化,才能站在潮流的前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中国汽车对传统百年汽车产业跨越式创新的贡献。 然而,除了主机厂和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外,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大量参与者也面临着新时代的发展挑战。 聚焦汽修服务,如果说传统售后服务商在过去几年还在等待新能源机会,那么他们犹豫不决;所以今天,售后服务机构需要真正思考,在新能源量不断增加的当下,如何加入新能源售后的浪潮。 对于金融保险服务商来说,燃料时代的“最佳战”或将逐渐失效,能够把握客户需求、敏捷应对的企业才能持续创新,挖掘市场价值。 对于汽车服务商来说,本质是服务,服务的重点是“有价值和卓越的体验”。 新能源时代,对体验的需求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优质服务企业蓬勃发展的最佳时代。
总体而言,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坚持创新,拥抱变化,在激烈的竞争和行业“洗牌”的过程中屹立不倒。
免责声明:洞察研究报告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观点及版权归报告发布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如对报告内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发布者。 所有内容仅供行业分析之用,任何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