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储能困境......
文字:Ne-Salon新能源聚光集团
2024年初,储能圈传闻:以五大六小为代表的央央国电集团将不再继续投资或开展锂电池储能相关项目。 原因如下:储能项目收益率太低了!
这一消息瞬间受到业界的强烈关注,毕竟大储能是国内主要的储能市场,大储能发电的下游客户是“五大六小”(“五”是指中国华能、中国国电、中国华电国际、中国大唐、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六小”分别是国投电力、 中国广核、三峡集团、华润电力、中国节能、中国核集团)。有人说,华能集团甚至叫停了已经获批的项目。
不过,经各方核实,谣言已被证实不属实。 国家电投近日公开表示:没有相关文件叫停项目,2024年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所有投资计划都将按照回报率进行排名,而不是只要之前的IRR为7%-7可以投资5%的要求
虽然“五大六小完全放弃储能”的消息辟谣了,但这个传言确实引起了业内的恐慌。 究其原因,无非是业内确实存在“缺乏信心”的情绪。 储能行业硝烟四起,收益率确实很低。 储能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
1.储能的“尴尬”——理想的丰满! 逼真的瘦!
2017年,青海省印发《2017年风电开发建设规划》,要求纳入规划年度的风电项目按规模的10%建设储能装置。 这是新能源强制分配和储存的始作俑者。 2020年,地方政策陆续出台,强制配储逐步普及。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飙升,储能市场逐渐火热化。
能量储存,百科全书的解释:通过介质或设备储存能量,并在需要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具有提高新能源消纳比重、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发电、输配电设施利用率、促进多网融合等诸多功能。 储能设施的存在可以完美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问题。 看似储能的前景无限光明,但为什么现在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专业人士给出的解释是,虽然强制配储让储能搭上了新能源发展的顺风车,实现了规模飞跃,但这些储能设备配置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按需调度电力输出到电网。 这样一来,这些储能装置就成了新能源建设的成本,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效益。
2022年11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新能源配储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电化学储能项目实际运行效果较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仅为122%。新能源配储利用系数仅为61%,火力发电厂为15%3%。新能源配储规模大,但利用效率更低。 有数据表明,这种情况在 2023 年甚至 2024 年都不会改善。
据我们了解,华能集团内部新能源配储项目年利用率不到7%。 一位华能内部人士透露,“这么大规模的配送和储存,这么多的成本,到头都成了一堆砖头。 ”
2.为什么储能是“建而不用”的。
电力市场研究中心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目前,虽然我国很多省份将储能作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资源,但大多数政策并未明确规定储能的实际利用和运行效果,更注重配置而不是应用。 因此,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各地储能配置的比例通常在10%-20%之间。这种“一刀切”的配置要求在容量和类型上缺乏科学性,有时甚至超出实际需求。 同时,该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新能源存储成本的可负担性,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储能设施在建成后往往闲置。
同时,目前我国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并不完善,新能源配储成本高,储能占新能源项目总投资成本的近20%储能市场化的盈利条件不足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近两年,新储的强势配置确实让储能市场升温,但事实上,这种强行组合并不看好储能行业的未来。 储能的强制部署导致储能设备的利用率非常低,结果这些设备成为闲置资产,因为大家更关注最低质量而不是最高质量,以至于储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储能的强制部署导致大量廉价、低质量的储能设备泛滥,这些设备利用率低,调度时可用性差。
三、结语
一位业内人士总结:现阶段导致储能利用率低的因素涉及规划、交易、设备质量、运营等环节,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仅解决一个问题很难改善现状。
Ne-Salon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推动电力侧储能合理布局、有序建设。 同时,完善市场机制,拓宽储能在供电侧的盈利渠道,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储能利用的主动性。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储能行业走出困境。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储能不仅可以“建造”,还可以“使用”。……*Ne-Salon新能源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