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伟。 编者按:
国产电影强势崛起的背后,是观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
只有让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竞争激烈,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在海内外的竞争力。
这个春节档,你看过这部电影吗? ”
在普通的节日问候语背后,是一连串关于中国消费的火热数字。
据灯塔专业版统计:2024年春节档**周(2月10日-2月17日)总票房为8016亿元,163亿人次,均创影史新高,刷新中国电影史春档纪录,较2023年春节档票房和人数分别增长18%47% 和 2636%。
过年看电影“成为越来越多人过年的选择。
截至2月27日,《火辣辣辣》和《飞行人生2》票房已突破30亿,分别达到33亿和31亿,《第20条》也突破了20亿大关。
贾玲**一年100斤“等电影相关话题在春节档期间被大家津津乐道,甚至带来了新的健身热潮。
中国观众对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的热情,不仅体现在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和观影人数上,如果关注2023年的数据,就会发现这种趋势在去年其实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据M大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为54915亿元,其中460部为国产电影5亿元,占8377%,内地票房前10名均为国产片; 观影人数创下四年新高,达到12人99亿,**拥有多部电影的人口比例也创下了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从观影总人数来看,人均电影消费已反弹至109元。
在人们热衷于谈论消费疲软、消费降级等话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电影领域,尤其是国产电影的消费力强劲,票房纪录不断刷新。
下面就来看看以下内地影史总票房前20名的名单吧! 只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入围,其他都是国产片,票房不断打破纪录。
表1:内地影史总票房榜前20名
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数据截至2024-02-27
记得? 曾几何时,我们经常去影院感受好莱坞大片带来的“速度与激情”,但现在为什么国产电影在票房市场上几乎称霸全球? 我们变了还是时代变了?
表二:1994年至2023年内地电影票房冠军
事实**:公共信息的整理。
从表2“1994-2023内地电影票房冠军”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趋势:
从1994年到2000年,美国大片绝对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宠儿,吸引大众走进影院体验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 2000年后,随着本土知名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的崛起,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大片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被“分成三部分”; 2015年以来,国产剧情片、战争片、喜剧片牢牢占据了票房霸主的地位。
除了票房冠军之外,国内票房前10名选手近年来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在2021年和2022年票房前10名中,国产电影占据了8个席位; 2023年更进一步,TOP10全部为国产片。
此外,如前所述,国产电影在2023年将占据惊人的83%的年度票房77%,而 2017 年为 533%。
虽然有人质疑国产电影的兴起,究竟是因为限制了好莱坞大片的进口,还是减少了宣传力度,但如果研究一下我国引进进口大片的政策变化,结合上述数据的分析,就会发现,“不是我们的对手更弱,而是我们更强。”
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电影开放的历史,早在1994年8月,广电部就发文明确提到,每年将引进10部优秀的外国电影,当时主要引进好莱坞大片。
这些大片的推出,给各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大开中国人民的眼界,因此广受好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说好莱坞大片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步伐进一步加快:2001年,中国承诺以账户共享的形式每年引进20部电影; 2012年,在承诺加入WTO的20部电影的基础上,每年新增我国进口14种高科技格式(IMAX、3D)的账户共享影片,进口大片在中国的占比从13%提高到25%; 2015年9月,中美双方签署了新一批**协议,其中电影的引进承诺增加进口批次的数量(即一次性买断版权电影)。
2016年,买断影片数量大幅增加,12月初达到47部(以往惯例每年约30部),加上34部海外影片,当年引进的海外影片总数超过80部。
2019年,中国引进的进口影片数量达到峰值122部,票房达到230亿部,占中国大陆电影总票房的35%93%。
2020年以来,虽然受疫情影响,进口片数量有所减少,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复苏,进口片数量也迅速**,2023年进口片数量将从2022年的59部**增加到76部,预计2024年这一趋势将延续**。
如果不是我们引进的大片少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国产电影迎来了自己的“**时代”呢?
从本质上讲,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回想2015年,面对新一轮的电影市场开放,国产电影人一度表现出很多担忧,用知名导演宁浩的话说,面对来势汹汹的好莱坞超级大片,“当年大家还在想着生存”。
出乎意料的是,2023年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全面竞争时,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将超过80%。 无论是从新生代导演演员的不断涌现,还是从动作片、剧情片、战争片、科幻片、搞笑片等内容生态来看,国产电影都真正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随着竞争力的增强,国产电影也在悄然改变中国观众的消费偏好,通过供给侧变化带动需求。
我们想想,为什么这么关注最近爆款的国产片呢?
以贾玲的《火辣辣》为例,虽然对电影剧情有很多争议的声音,但亲身**之后,我们还是会被贾玲在电影背后的真诚和努力深深打动。
可以说,贾玲抓住了“****”的热门话题,以“**一年100英镑”的震撼效果点燃了票房。 但中国人更懂中文,这不就是国产电影的先天优势吗?
同样备受关注的《飞翔人生2》和《第二十条》也因为导演和编剧抓住了我们关注的热点或痛点,并用足够真诚的表演来补充,赢得了人们的心。
相比之下,好莱坞大片的刻板特效和英雄主义,让很多观众近年来在审美上越来越疲惫,看电影的兴趣也有所下降。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进口大片市场效率下降,各大院线从经济利益角度缩减档期已成常态。
然而,尽管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需求需要满足。
从观众群体来看,以下人群对优秀国产片的渴望更强烈:
一。 以中国“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观众更注重个性化内容和真实情感的表达,他们希望看到更多表达自己内心的优秀国产电影;
二。 面对城市白领和中产阶级的职场压力和迷茫,他们更愿意看反映现实主义的深刻电影,或者是可以投射内心,让他们得到释放和抚慰的优质电影。
三。 在新崛起的更广阔的下沉市场中,随着电影银幕的普及,曾经的潜在观众变成了真正的观众,他们也想看自己能看懂、能看懂的电影,更接地气的国产电影。
观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让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与百家争霸,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在海内外的竞争力。
或许中国电影人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姗姗来迟,这对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韩国的经验中吸取一些教训。
在韩国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就深受审查制度的影响,无论是在日美殖民统治时期,还是在1972年韩国进入“维新一代”之后,军政府对电影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要求必须制作符合特定概念的电影, 使得电影制作和发行趋于统一,韩国电影的发展受到很大遏制,电影的题材和表现力大大减少,电影的娱乐性被彻底破坏。
此外,韩国电影的发行渠道长期被美国“垄断”,美国利用韩国作为倾销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大量进口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映,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直到20世纪80年代,韩国电影才开始在内外部压力下“解冻”:1984年,韩国对《电影法》进行了第五次修订,废除了严格的电影发行配额制度,将电影制作从许可制改为注册制,鼓励小电影公司和独立制片人参与, 为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奠定基础。
1993年,金永三在年报中指出,“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营收相当于150万辆现代汽车的索纳塔的利润”,“如果迪士尼的年营业额与IBM相当,那我们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发展影视产业呢? ”
因此,电影成为韩国重点文化产业的一大发展方向,在立法、行政组织、财政支持等方面支持电影的发展。
但真正在韩国电影繁荣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金大中**和他的“电影分级系统”。
1997年,金大中竞选**,在竞选期间,他就电影界发表了声明“支持,但不干涉”。废除电影审查制度并最终兑现其承诺的承诺。
在韩国颁布的《视频产业振兴基本法》中,电影审查制度改为电影分级制度,电影分为五类(G及以上、15及以上、18及以上、限制(R))。
根据韩国《电影和录像法》,电影经营者应在电影上映前向**分级委员会(KMRB)申请发行其电影,KMBR电影委员会由影评人、大学教授、表演导演、记者、电影节策划人、电影制片人、电影导演等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 主要负责电影的分级。KMRB还设有事后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以进行分层的事后管理。
在电影的分类上,委员会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主题、色情、暴力、台词、恐惧、毒品、模仿的危险。
此外,还考虑了意识形态、宗教、习俗、种族和民族等特定因素。 评分基于每个年龄组的接受程度。
电影分级制度实施后,韩国电影人在电影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选择,更多优秀、深刻的韩国电影层出不穷。
在票房方面,1993年韩国电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仅为159%,到2001年已超过50%。
同时,韩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也大幅提升,1996年韩国电影的出口额仅为40万美元左右,而到了21世纪,韩国电影的出口额大幅增长,2005年达到7600万美元,是1996年的190倍,到2016年, 它将超过1亿美元。
韩国的电影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市场成为韩国电影技术最大的出口国。
此外,由于审查制度的放宽,韩国电影题材越来越丰富,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如《老男孩》《绿洲》《坩埚》《釜山行》《寄生虫》等,在获得国际电影奖项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口碑。
中国电影制作人也一直在争取在中国实施“分级制度”。 如今,由于缺乏分级体系,中国电影可以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对电影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构成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由于担心电影过度审查,中国电影人经常进行自我审查,这实际上是对他们艺术创作的一大限制。 作为艺术创作,充分发挥电影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当我们在需求端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把更多的电影选择权交给了观众时,我们将进一步开放供给侧。
通过“分级体系”,真正赋予了电影人更多的创作选择,相信在市场的接力棒下,我们的国产电影可以发挥出更精彩的**,撬动更多中国电影“火爆爆”的消费力!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