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消失的10分钟休会成为热门话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政协)的一些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再次呼吁将已经消失的10分钟课间时间归还给学生。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10分钟休会仍未落实,“如厕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流行,势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多位委员和委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呼吁休会10分钟绝不是“脑洞大开”的举动,而是长期扎实的调查,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关系到国家子孙后代的成长和长期健康,也是对相关学校和其他单位未能实施10分钟课间休息的严肃回应。
为什么课间没有 10 分钟?
去年底,山西省某教师在平台上发文称,他所在学校70%的学生在课间10分钟都不愿意离开教室。 在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操场上的学生很少,整个校园显得非常冷清。
短片《**》报道后,引发了讨论。 2023年11月,央视新闻播出《课间10分钟,“野”点有什么问题? 提到一些学校的1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正在“消失”。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752%的受访家长表示,在周边的中小学,“课间安静10分钟”的现象很普遍。
主持人白岩松曾直言不讳地说:“课间连10分钟都出不了教室的孩子,怎么能支撑一个国家的健康成长? ”
事实上,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不得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校未成年人保护规定》第八条进一步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等非教学时间的适当交流、游戏、课外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限制。
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限制,教育、体育、学术界也一直在呼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恐怕很多学校都在消极应对,班间“囚禁”现象还大面积存在。 例如,学校一般禁止孩子在课间进行户外活动,甚至要求学生除了上厕所外,不得随意走出教室,使学生群体出现“如厕社交”的奇怪现象。
四川省梅山市彭山区巩义镇巩义中学 课间体育图片 中新** 中国新闻社翁广健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时代教育集团董事长陈维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调研发现,“课间10分钟消失”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繁重任务与课堂时间的紧张之间的冲突。 近年来,课堂上的任务数量越来越多,中小学各科目的教学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学科教师不得不通过拖拽课堂来抢课时间,挤压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进行额外的课程,导致常规课间10分钟,大班间30分钟, 甚至午休时间也经常被教师“占用”用于学科教学。
二是学生的自由活动与过度的安全责任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中,学校往往被视为无限责任的主体,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方尤其是学生家长普遍存在“过度问责”的倾向。 在允许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和防止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之间,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倾向于后者,以避免安全风险,这也是学生在课间“接地”的关键症结。
三是学校坚持教育规律与家长过度介入校务之间的冲突。 目前,由于缺乏“安全屏障”,即使学校里学生和同学之间有轻微的肢体冲突,也会有家长来学校“问老师”。 这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 为了防止家长的投诉和举报,一些学校和老师选择“平躺”,取消一些可能引起纠纷或安全隐患的日常活动。
可以概括为三点,“学业负担重,学校怕责任,家长不原谅”。
课间 10 分钟可能还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前奥运冠军杨阳了解到,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年度报告》,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农村小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52%,焦虑风险检出率为257%。农村中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00%,焦虑风险检出率为436%。
3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体育小组会议。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杨洋在会上发言。 中新社记者杨华峰摄。
杨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体育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体力活动刺激大脑中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可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情绪状态。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不参加体育活动或参加体育活动较少的学生。
在杨洋看来,确保课间和日常体育课之间有10分钟的时间,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为身体成长奠定基础的关键。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彦虎看来,休会问题解决不了,从长远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需要进一步关注它。
李彦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过500万。 全国每年约30万例新发病例中,有一半以上是青少年,女孩的发病率是男孩的8-10倍。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国在校学生脊柱畸形的概率已达到50%左右。 自2011年以来,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正式开展了一项关于青少年脊柱健康的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从20年前的1%-3%上升到现在的10%左右。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压力大,长时间坐在课桌前,姿势管理意识薄弱,对脊柱健康缺乏关注。 此外,我国青少年视力问题、肥胖问题、心肺功能不全和心理问题的高发率也与此有关。 ”
增加孩子的活动时间,是解决孩子目前身心健康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表明,每天在阳光下活动两个小时的孩子可以大大改善他们的视力问题。 在阳光下,孩子可以在室内释放长期身体压抑产生的负能量,他们的心理也会变得更加阳光。 ”
“我认为至少在小学期间应该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这是国家层面高层需要考虑的事情,”李说。 ”
李彦虎在“青少年脊柱健康与视力健康”主题营示范讲解 摄影:钟新** 中新社。
要先“放宽”学校
北京博盛律师事务所律师白晓勇多年来一直关注校园伤害案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司法机关处理校园伤害事件争议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此外还有刑法、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校园安全条例。
从司法实践来看,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未满8周岁的学生无民事行为能力,需要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学校需要证明其已履行教育管理责任才能免除责任;对年满8周岁、民事行为能力有限的人,应当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即由受害方证明学校有过错。
白晓勇律师认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导致责任认定和纠纷化解,学校和教师举证难度较大。 “具体来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果难以明确判断学校是否有过错,法院一般会倾向于认为学校或多或少需要承担一些补充责任。 ”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把课间的10分钟还给孩子,就必须“松开”学校,明确学校的责任边界。 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再呼吁制定专门的、针对性强的《校园治安法》。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华建议,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履行教育管理时发生的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责任。用更完善的法律规则明确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界限,可以消除学校安全顾虑,给孩子提供业余时间。 我们不应本着“谁惹事就理”的精神盲目迁就家长、批评学校和老师,而应认真查实查,还原真相,公正地追究责任。
相较于李国华的建议,陈维志的建议更加详细具体:一是要开展专项教学督导,对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学校追究责任,将课间10分钟保证纳入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检查内容; 二是要合理分配学科课时,避免各学科之间出现“课时高峰”; 三是要合理界定安全责任,完善学生安全事故认定和赔偿机制,对履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责任的学校和教师建立豁免制度; 四是完善家校男女同校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职能作用。
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确保学生在校园的安全确实是底线,但安全绝不能成为绑手绑脚、“俘虏”孩子的理由,绝不能为了“避免安全问题”而“噎食”,为了“避免安全问题”而“牺牲”学生的“课间10分钟”来换取绝对的安全。
作者:叶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