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无人机迅速成为军方关注的焦点。 从前线步兵手中的侦察无人机,到专门用于猎杀自行火炮的巡航导弹,再到炮兵部队使用的无人支援平台,甚至美军用来执行侦察作战任务的无人机和美军用来侦察黑海情报的战略侦察无人机,无人机在战场上随处可见。
对于此前产量极低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来说,这种设备需求的激增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只能慢慢建设。 然而,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俄罗斯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无人机的年产量达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
与中航工业此前最多出口几十甚至几百架无人机相比,“百万”的数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这实际上是因为所涉及的无人机类型差异太大。 俄罗斯每年可生产“数百万架无人机”,主要指FPV超轻型无人机,而与中国的“彩虹”、“翼龙”等重型军用无人机相比,产量仍然只有“几十架”。
而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2021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出货量已突破1000万台,其中大疆在2022年出货了530万台,没有刻意提高产能。 由此可见大疆乃至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地位和技术水平。 有趣的是,俄罗斯之所以能够达到目前的高产能,与其大量进口生产设备直接相关。
俄乌战争爆发后,双方都很快意识到无人机的重要性,但两国的无人机库存都相当有限。 当时的乌克兰只有一批从土耳其购买的TB-2,以及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旧设备。 俄罗斯的情况稍好一些,早年通过购买以色列军用无人机,推出了几款国产机型,2014年后,国产元素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以“柳叶刀”、“海鹰”和“猎户座”为代表的无人机装备体系。
然而,这些俄制无人机并没有真正完全国产化,实际装备数量也不多,很快就耗尽了(乌克兰的TB-2也是如此)。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乌克兰积极向美国求助,最终获得了巡航导弹和少量小型无人机。 另一方面,俄罗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伊朗,以战场上缴获的几架美制装备和数千万欧元现金为代价,从伊朗购买了至少数千架无人机,并迅速成为乌克兰的噩梦。
不过,当时俄罗斯和乌克兰从其他国家获得的无人机基本都是支援型或远程打击侦察型,并没有解决前线步兵对超轻型侦察无人机的迫切需求。 事实上,交战双方都发现大疆销售的民用无人机非常适合步兵的需求,并进行了采购。 当许多民间社会组织试图为前线提供物资时,大疆无人机也成为首选,甚至形成了一种趋势。
然而,同时向交战双方供应无人机,使大疆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压力,最终选择退出这两个海外市场。 虽然俄罗斯和乌克兰仍然可以从其他国家转移大疆无人机,但效率非常低下,因此他们开始大力开发自己的无人机生产系统。 据乌克兰官员称,与2022年相比,其2023年的无人机产量增长了100-110倍。
与此同时,乌克兰军方声称已经组建了至少17个无人机打击连,并开辟了一系列新的打击方式。 这些无人机打击部队袭击了俄罗斯军方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海军航空基地,甚至袭击了克里姆林宫和俄罗斯腹地的轰炸机机场。
然而,目前存在一个大问题,即乌克兰无人机生产企业非常分散,规模和技术水平各不相同,使用起来相当复杂。 例如,一家名为“自主终端”的乌克兰企业制造了一种名为AQ-400的无人机,类似于伊朗的“小型摩托车”,理论最大射程为750公里,能够携带72公斤的弹头,相当不错。 不过,目前该机型的月产量只有100台,虽然已经开始在乌克兰军队中使用,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这也反映了乌克兰无人机生产的整体情况。
相比之下,俄罗斯通过大规模进口生产设备建立了许多生产单位。 这些单位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一般可以批量生产几种基本的单无人机。 从披露的现场**来看,这些俄罗斯企业使用3D打印机生产机身部件,虽然其他加工设备有些简陋,但基本齐全。
乍一看,给人一种“小作坊搞砸”的印象。 这样的“小作坊”一共近20个,一般有几十甚至几百名工人,每天生产几百架无人机不成问题,粗略估计,“一百万架无人机年产能”一点也不夸张。 今年1月,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俄罗斯在无人机领域遥遥领先于乌克兰,前者所达到的高度正是后者正在努力追赶的高度。
事实上,正是在这一点上,工业化国家和非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本质区别才真正显现出来。 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下来的技术基础多年来几乎耗尽(最后的精华在战争中被摧毁),虽然增加无人机的产量受到了很多关注,但它仍然在独自战斗,型号广泛,资源利用率低。 俄罗斯统一采购设备、统一技术标准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典型特征,说明俄罗斯没有失去最基本的产业协调手段。
当然,俄罗斯无人机厂商如何解决百万级电机、电调、导航等零部件的问题,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购买成批的无人机生产设备并落地技术体系,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