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和”大胆使用和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今年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话题充满了“绿色”。
3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政协)第二次会议在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红认为,科研经费应该更倾向于创新能力而不是头衔。 “现代科技的主力军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例如,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他们的成就震惊了世界。 这些团队的许多成员都非常年轻。 丁红说。
丁红一直非常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今年,他提出了优化研究生招生机制、改善研究生待遇的提案。
做科研就是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在为老师工作。 这是丁红会对每个研究生说的一句话。 他认为,年轻科研人员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对科研的持续而强烈的热情,而导师的责任就是保护这种热情。 “我们团队的许多重量级成就主要是由博士生完成的。 导师需要做的是开阔视野,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氛围。 丁红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认为,导师要扶持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应把自己当权威,而应该以做伯乐为乐,让青年科研工作者肩负重任,心无旁骛地完成科研工作。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很重要。 谢晓亮举了一个例子,他团队里有个年轻学者很有才华,很有个性,事业执着,在他取得重量级成果后,就让他独自带队开展科研工作。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 谢晓亮说,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有两位科学家,分别是25岁和37岁。 当他们的结论被权威专家否定时,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真相。 这启发了谢晓亮的思考:“我们能容忍这么年轻的颠覆者吗? ”
在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陆安徽表示,要结合产业结构吸引留住人才。 “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要从事业上、情感上、待遇上留住科技人才。 “陆安徽说。 他建议,要在社会层面为青年人才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更广阔的科研阶段和产业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创新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所长沈志强认为,要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他建议,一方面,在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我国科研评价的激励机制,将更多的评价权留给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单位; 另一方面,将“松开”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年轻人的创新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