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大英雄起源于春秋百国
虽然我们通常所说的战国七大英雄,但实际上战国时期所包含的国家比这七个国家要多得多。
战国时期,除了七大英雄之外,还有越国、鲁国、宋国、郑国、中山国等国。 这些国家虽然没有七大英雄那么有影响力,但在当时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然而,他们都没有在战国时期的动乱中幸存下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秦始皇登基之前就被摧毁了。 因此,后人评价战国七大英雄时,通常遵循三个标准:第一,国家强大到足以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 二是要在战国中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除了最终的胜利者秦国之外,这个国家必须坚持到秦始皇登基并被他亲自毁灭。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成为战国七大英雄之一。 另外,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家,要么国力不足以影响整个中原的历史,只能牵着鼻子走; 要么在秦始皇登基之前被消灭。
这些国家,就算曾经强大,也不能被列为战国七大英雄之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许就是春末秋期的霸主岳国。
越国是春秋末最强大的藩属国,但在战国时期,却迅速衰落,最终甚至没有被列入战国七大英雄的名单。 至于春秋时期的百家诸侯国是如何演变成战国时期的七大英雄的,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脉络。
也就是在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开始迅速下降,再也无法控制下面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是通过封建制度来维持的,这就要求周王室保持强大的实力。 当周王室的实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再也无法压制下面的诸侯国,诸侯国之间就会开始战争。
在周王室衰落之前,由于周王室的打压,诸侯国普遍不强大,最强大的国家也只相当于一两个现代城市的面积。
然而,随着烽火剧场诸侯的出现,一些有远见的扩张主义国家开始疯狂扩张,最终崛起成为真正的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秦、晋、齐、楚四国率先出现。
在早春秋两季,获得合法扩张的权利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至关重要。 秦、晋、齐、楚四大国都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获得了这种力量。
秦寅在烽火剧场诸侯期间救了周王室,并获得了周王室向西扩张的承诺,击败狗荣获得土地; 晋朝帮助周平王平息内乱,帮助周平王赶走周王,获得合法扩张的权利。
周王室册封齐国时,江太公的祖先被赐予"代替天子征服列国"结果,东方的齐国得以变得更强大。 南方的楚国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天地高,皇帝远,靠着自己的实力,发挥了所谓的合法扩张权。
春秋时期的前一百年是藩属国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 晋国吞并了十七个国家,乖乖控制了三十八个国家; 秦国成功占领了关中地区; 楚国在南方放马,逐渐占领了整个江汉平原; 齐国在山东地区的崛起,消灭了大量的东夷部落和藩属国。
在第一阶段,超过一半的附庸国已被消灭。 能够熬过第一阶段的诸侯国,基本上都在城级以上。 此时的镇、县级诸侯国,已基本灭亡。
第二阶段的开始,以齐桓公的崛起为标志,经过早春秋时期的混战,几个大国开始出现,并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一种新的争夺霸权的体制逐渐形成,几大势力开始争夺霸权地位。
因为这个时候,每一个小国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国,想要吞并一个小国,就要面对这个大国,所以争夺霸权就成了强国的主要目标。
霸权的力量可以给其他小国施加压力,使其继续扩张,这是春秋中期争霸的核心原因。
在第二阶段,霸主经历了几次变化。 齐桓公开始了齐国的霸权,然后晋国温公接任霸主。 秦国的秦沐公虽然曾短暂地被尊为霸主,但霸主的地位还是属于晋国的。
然而,楚庄王的崛起剥夺了晋国的霸权。 然而,楚庄王死后,晋国再次恢复了霸主的地位。 综上所述,在第二阶段,齐晋、楚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霸权争夺战,秦国选择支持楚国,齐国选择支持晋国。
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双方终于筋疲力尽,进入了吴越霸权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开始以“第二次士兵联盟”为标志,双方签署了和平协议,同时不希望对方实现和平。
晋国在楚国周围支持吴国,楚国在吴国背后支持越国。 由于第三阶段,晋楚两国签订停战协定,吴国、越国迅速崛起。
因此,在春末秋三节,除了吴国和越国之外,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停止了战斗。
经过第三阶段的激战,越国终于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不仅吞并了吴国,而且在东南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地位。 此时,中原六大势力并肩而立,分别是北方的秦、晋、齐、楚、越、燕。
由于地处北方,没有竞争对手,燕国得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这种地理优势也限制了燕国的扩张。 在第三阶段结束时,越盟处于最强状态。
而春秋时期的结束,也随着越王勾剑的霸权而结束。
随着越国的霸权,历史进入了第四阶段,被称为“改法阶段”。 这是因为冶铁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传统奴隶社会制度的崩溃,各国开始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
在此期间,各国开始实施改革以应对国内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强大的晋国**变成了汉赵魏三国,东方的齐国也经历了改朝,从江家族到田家。
各国掀起了改革浪潮,魏国与晋国分离后,首先试图改法,并迅速成为新的霸主。 随后,吴琦将魏国的改革思想引入楚国,使楚国迅速崛起。
楚国成功实践后,各国都意识到魏国改法的想法是最正确的。 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秦国实施了商鞅改革,朝鲜国实施了申布害改革,齐国实施了邹吉改革。
几大势力完成法律改革后,中原地区没有出现新势力的可能。 小国崛起变得极其困难,错过这个时代的机遇,再思考变革,将是极其困难的。
等到秦、齐、楚、魏等大国完成改革,进入纵横结合阶段时,春秋时期过去的争霸战略已不复存在。 因为大部分小国都被吞并了,剩下的小国只是过去的二流强国,比如宋国、中山国。
在这个阶段,大国继续通过合并和继承的游戏进行合并。 二流的附庸国有被吞并和瓜分的危险。 充其量,他们只能通过纵向和横向手段确保自己的国家不被吞并,不再可能扩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中等强国接连遭受了瓜分兼并的厄运。 勾坚王死后,越国逐渐衰落,内乱频发,错失了改革的好时机。
当纵向和横向合作的时代到来时,其他国家没有给越南改革的机会。 因此,越南人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并寻求改革。
但最终,越国在对外战争中被楚国打败,结果被楚国和齐国彻底瓜分。 楚国吞并了越国的大部分领土。
春秋时期,巴、蜀、义曲都是各自领域的强国,但随着秦国改革的成功实施,这些国的整体实力逐渐落后于秦国,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难与秦国结盟, 他们最终被秦国吞并。
同样,中原核心地区的诸侯国,如郑、宋、鲁等,在春秋时期都是强国,但到了战国时期,实力远不如改革法律的大国。
战国时期,各国逐渐衰弱,最终被其他国家吞并。 改革成功后,韩国完全吞并了正国。
宋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但在战争失败后,它被齐、魏、楚三国瓜分。 陆氏一直用纵横结合的策略来保护自己,但是在纵横结合的策略后期,随着二流小国的减少,鲁氏也未能幸免。
最终,在昌平之战后,秦国想要消灭赵国,其他国家纷纷出手相救赵国。 在此期间,楚国出兵营救赵国,但在回师途中,鲁国被顺便灭了。
春秋末战国,二流藩属国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战国七大英雄。 随着这些二流附庸国的消失,几个大国失去了战略缓冲空间,因此列强之间的决定性吞并之战不可避免。
此时,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混战进入了最后阶段——统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开始,秦国是最强大的,所以最终统一世界的国家注定是秦国。
既然其他大国无法真正联手对抗秦国,这个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昌平之战成为第六阶段的转折点,赵国的沦陷标志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对抗秦国。 这导致列强之间的联盟变成了对秦国的横扫,最终在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的投降,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
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长达几个世纪的兼并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大国先吞并小国,然后争夺霸权和大国之间的吞并。
在这个过程中,小国不断被淘汰和合并,当小国的力量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时,战国七大英雄的大国之间就会开始决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战国七大英雄名义上是七个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七个国家参加了战国时期。
其他国家,如越国、宋国、鲁国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是这些国家没有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