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提到战国时期的七大英雄,但实际上战国时期所包含的国家远不止这七位。
除了战国七大英雄之外,还有一些越、鲁、宋、郑、中山等强国。 他们的存在和影响力虽然不如战国七大英雄,但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不过,与七大英雄相比,他们并没有在战国后期的斗争中走到最后,在秦始皇登基之前,大部分国家都被消灭了。 因此,后人对战国七侠的评价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第一,国家需要成为一个大国,强大到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方向; 其次,这个国家必须是战国中期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棋子; 最后,除了最终的胜利者秦外,这个国家必须坚持到秦始皇登基并被他亲自消灭。
只有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国家才能算是战国七大英雄。 除了这七个强国之外,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家要么太弱,无法对整个中原的历史产生影响,只能随波逐流; 要么在秦始皇成为皇帝之前就被消灭了。
这样的国家,哪怕曾经强悍过短时间,也无法与战国七大英雄相提并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许就是春末秋期的霸主岳国。
越国是春秋末最强大的藩属国,但在战国时期迅速衰落,最终甚至没有入选战国七大英雄名单。 至于春秋时期的百家诸侯国是如何演变成战国时期的七大英雄的,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
新文案:如果按兼并战争的阶段划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国的崛起,以著名的灯塔歌剧王子事件为标志。
虽然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存在争议,并且认为烽火台出现在汉代之后,但周王室在西周时期的衰落是无可争辩的。
当时,周王室已经无法控制下面的藩属国。
西周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实施,周王室需要强大的力量来维持对诸侯的控制。 然而,一旦周王室衰落到无法再压制诸侯的地步,诸侯国之间就爆发了吞并战争。
在周王室衰落之前,由于周王室的打压,诸侯国普遍不强大。 最大的附庸国只有一两个现代城市。 一些较小的附庸国只是大部落。
近100年来,一些具有扩张优势的有远见的国家开始疯狂扩张,逐渐崛起成为真正的强国。
在这个阶段,秦、晋、齐、楚四国先兴起。
在霸权战争中,能够率先崛起和参与的国家,是扩张第一阶段拥有“合法扩张权”的国家。 春秋初期,只有秦、晋、齐、楚四大势力,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这种力量。
通过拯救周王室,秦国赢得了向西扩张的权利,只要能赶走狗,就可以占领大片领土。 晋国通过帮助周王室平息内乱,成功地赶走了周王,并获得了合法扩张的权利。
这些国家的成功证明了在第一阶段获得合法扩张权的重要性。
1.因为江太公的祖先,齐国获得了“代表天子征服列国”的权力,这也是齐国崛起的原因之一。 楚国依靠其南部地理位置获得了以武力扩张的合法权利。
春秋时期的前百年,诸侯国数量迅速减少,晋国合并。
十。 7、在位三十八年,秦国占领了关中地区,楚国占领了整个江汉平原,齐国在山东地区崛起,消灭了大量的东夷部落和藩属国。
可以说,光是第一阶段,就已经有一半以上的藩属国消失了,能够活到最后的藩属国都是市级以上,镇县级的藩属国也基本被消灭了。
2.齐国的崛起部分是由于他们的祖先是江太公,并被周王室授予“代表天子征服列国”的权力。
楚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没有人可以干涉他们的军事扩张,所以才获得了所谓的合法扩张权。 春秋时期的前一百年是藩属国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
晋国“吞并第十七国,侍于第三十八国”,秦国基本占领了关中地区,楚国在南方占有一席之地,逐渐占领了整个江汉平原,而齐国在山东地区崛起,消灭了大量的东夷部落和附庸国。
在第一阶段,超过一半的藩属国被消灭,能够生存到最后的诸侯国已经达到了市级以上,而镇县级的诸侯国则基本被消灭了。
第二阶段的到来,标志着齐桓公的崛起。 在最初的混战之后,几个大国开始出现,每个大国都有一定的势力范围。
这时,新的霸权体系开始形成,大国开始争夺霸主地位。 在这个阶段,肆意扩张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每个小国背后都有强大的支持者。
因此,大国必须利用霸权的力量来打压小国,通过争夺霸权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扩张机会。 这是春秋中期争夺霸权的核心原因。
第二阶段,齐桓公率先称霸,晋国温公接过接力棒。 随后,秦国的秦木公虽然也曾短暂称霸,但其实是晋国的霸权。
直到楚国楚壮王崛起,才短暂夺走了晋国的霸权。 然而,楚庄王死后,晋国再次恢复了霸主地位。 总之,在第二阶段,晋国与楚国争夺霸权,齐国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
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晋楚两国终于筋疲力尽。 这个转折点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被称为第二次叛乱。
虽然这项协议结束了战争,但双方都对对方怀有敌意。 因此,晋国支持楚国附近的吴国,楚国支持吴国背后的越国。
在这个阶段,晋国和楚国虽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吴国和越国继续激战。 因此,在第三阶段,即春末秋期,战争的焦点在吴国和越南。
在彻底击败吴国之后,越氏不仅统一了东南地区,而且成为北方的秦、晋、齐、楚、越、燕等六大势力之一。
燕国的崛起主要是由于它位于北方,没有竞争对手。 然而,这个地理位置后来成为燕国扩张的制约因素。 在第三阶段结束时,越盟是最强的。
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越王勾践的称霸。
第四阶段也被称为“变革期”。 随着冶铁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各国开始解决国内问题。
在这一阶段,各国正在竞相进行改革,以应对国内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强大的晋国是汉、赵、魏三国,东方的齐国也经历了改朝,从江家族变成了田家。
各国开始竞相进行改革,魏国是第一个实行改革的人,改革后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霸主。 吴奇将改革的思想带到了楚国,楚国也迅速变得强大起来。
魏、楚的成功经验,使各国都认识到,魏的改革思想是最正确的。 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秦国实施了商鞅改革,朝鲜实施了申布法改革,齐国实施了邹吉法。
随着几大势力完成法律改革,中原地区不再有新的势力。 这是因为当时所有的领土都被几个大国瓜分了,那些小国不可能再崛起。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代改法的快车道,以后改法就更难了。 秦、齐、楚、魏等几个大国完成改革后,进入了第五阶段——纵横结合。
在这个阶段,原来春秋时期争夺霸权的策略已经不再适用了,因为大部分小国都被吞并了,剩下的小国在春秋时期也是二流强国,比如宋国和中山国。
在这个阶段,承担霸权并继续合法扩张已经变得不切实际,因为没有足够弱的国家可以征服。 结果,列强开始玩趋同和继承的游戏,以吞并其他国家。
在合并的这个阶段,几乎所有的二流附庸国都无法避免被吞并或分裂的命运。 充其量,他们只能通过联手来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再可能扩大他们的领土。
在此期间,几个中等强国被瓜分和吞并。 自勾坚王死后,越国日渐衰落,内乱频发,错失了变革的机会。
当合作和横向合作的时代到来时,其他国家不可能为越南的和平变革提供机会。 结果,越南人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希望实现变革。
然而,越国在对外战争中被楚国击败,最终被楚国和齐国瓜分,大部分领土被楚国吞并。
春秋时期,巴蜀和义渠三国是强大的地方诸侯,但秦国改革成功后,这些国家与秦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逐渐拉大,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缺乏纵横衔接的可能, 最后被秦国吞并。
同样,中原的郑、宋、鲁三国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也比较强大,但实力明显不如战国时期成功改法的列强。
在游戏般的收敛和横向中,他们的实力一天天减弱,最终成为别人的猎物。 韩国成功修改法律后,郑国被纳入囊中。 宋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但失败后被齐、魏、楚等强国瓜分。
鲁国一向靠纵横结合来保护自己,但随着二流小国的减少,也未能幸免。 最后,在昌平之战之后,秦国想要消灭赵国,其他国家也来救援。
此时,楚国正在救援赵国的路上,顺便把鲁国灭了。
在同盟阶段结束时,二流附庸国几乎被消灭,剩下的几个国家成为了战国七大英雄。 随着这些二流附庸国的消失,大国失去了战略缓冲空间,导致了大国之间吞并的决战的开始。
这进入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第六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统一阶段。 这个阶段初期,秦国的整体实力最强,这也注定了秦国统一天下。
因为其他几个大国不可能真正联手对抗秦国。
昌平之战的爆发标志着第六阶段的开始。 在此之前,山东六国中,仍有赵国能够单独对抗秦国。 然而,在昌平之战之后,随着赵国的沦陷,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对抗秦国。
因此,在昌平之战之后,两国关系从列强联合联盟转变为秦国的横扫世界。 第六阶段的结束标志着秦始皇对六国的彻底扫荡。
公元前221年,齐国投降,秦始皇统一天下。 至此,春秋战国时期的乱象正式结束。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但还是能看到大势所趋:先是大国兼并小国,然后是大国争夺霸权和大国兼并。
在这个过程中,小国不断被消灭和吞并,直到战国七大英雄的大国决战。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战国七大英雄虽然名义上是七个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国时期只有这七个国家是重要的。
其他国家,如越国、宋国、鲁国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是他们没有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