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于2024年3月5日至3月4日在北京开幕。 2024年全国人大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拉开帷幕,金融机构关注哪些热点话题? 您对今年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预期? 资本市场将有哪些投资机会? 对此,《中国报》记者采访了六位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分别是大成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宇东,招商局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展,创金和信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鹏阳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金鹰首席经济学家兼经理杨刚, 与博时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师陈先顺共同开展前瞻性投资。让我们看看金句:
姚玉东:在重新树立资本市场信心的过程中,融资端的阶段性收紧,有助于促进A**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实现上市公司限劣撑,促进资本市场内部稳定。
李展:从地方两会透露的信号来看,今年行业将继续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步发展,科技创新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
魏凤春:随着股票市场的出现,市场下一个趋势、结构和节奏的决定性力量转移到基本面上,包括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
陈宏斌:展望2024年,百年无大变化的内外双循环仍是A**领域需要把握的主题。
杨刚:消费持续回暖的背后,更多的是居民收入预期的提升。
陈显顺:预计今年财政政策将在保持稳性基调的同时,适度加强和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关爱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关注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等中国**日报:值此两会之际,您对今年的两会有什么期待,您将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姚玉东:今年两会前,各项政策和会议密集发布和召开,年初以来的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幅度大于预期,或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是稳定经济和信心的灵活工具; 两会前召开的第一次财委会议更直接地指出,设备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阶段性起点,稳经济促发展的决心十分明确。 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政策组合的推广和运用,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和算力的科技创新产业政策。 陈宏斌: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基础。 中国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需要关注GDP、就业、通胀等经济发展目标。 同时,高质量经济发展不仅要量化,更要质化,体现在产业规划、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安全发展等方面。 陈显顺: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率目标、科技增长、中央国有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的部署,都值得期待。 产业政策重点领域值得关注,尤其是近期市场交易热点集中在人工智能、算力、机器人、央企改革等领域。 杨刚:关注宏观政策制定和产业政策部署的新变化。 着眼于内需扩大的部署,消费和投资的新趋势也值得关注。 在产业政策方面,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应是经济工作部署的重点之一,2023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也在这方面做出了重点部署。 此外,是否还会有进一步推进央企改革、振兴资本市场的新安排,也值得关注。 魏凤春:对于2024年两会,市场预期在经济进入转型期和产业更替的关键时刻,如何更好地落实2023年底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扩大内需、先立后破、提新质量生产率等关键措施。 具体关注点包括对GDP增长率、财政赤字率、物价增长率等的预期。 李展:首先,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制定一系列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物价目标、失业率目标等。 其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也需要关注。 第三,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对基础设施投资、消费和开放等领域的年度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最后,还需要关注两会从产业方面布局,比如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关注的具体行业和领域; 重点领域改革安排等 第二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健中国**新闻:2023年全国GDP增速将达到52%。您预计2024年的经济增长如何? 陈宏斌:2023年实际GDP增速为52%,展望2024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左右。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弥补民生短板的“三大工程”,以及支持设备改造和消费的财政支出。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增长转型,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旋律。 魏凤春:我们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将达到5%左右,同时强调新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具体增长的贡献。 姚玉东:我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中国高质量增长将是经济结构的自信转变。 陈显顺:预计今年国民经济增长目标将达到5%。 2月LPR下调幅度超预期,货币政策后续宽松仍是大势所趋,拉动内需、鼓励高端制造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持续部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望持续增长。 此外,今年的通胀目标预计将设定在2%左右,预计全年通胀水平将保持温和升温趋势。 李展:考虑到宏观经济压力和内生韧性,我们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健。 一方面,2024年经济有高增长需求。 第二,实体经济增长仍是必然要求。 地方两会的加权经济增长目标为53%,国家增长目标可能是5%,反映了对经济增长的态度。 第三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备受关注中国日报:科技创新是每年两会必须讨论的重要议题。 在科技创新方面,您有哪些期望,您期望重点关注哪些关键方面? 陈显顺:“新品质生产力”所包含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期待,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 在人工智能方面,近期海外技术突破凸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大投资的必要性。 高端制造方面,在政策支持下,我国高端制造业国产替代的增量空间广阔,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机器人、芯片等高科技制造领域。 姚玉东:相信本次会议将继续深化新品质生产力理念,在科技、创新、数字化等领域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重点政策。 魏凤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包括:载人航天、月球与火探测、深海与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型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技术趋势来看,算力和人工智能将是关键的突破口。 李展:从地方两会所透露的信号来看,今年的行业将继续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同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 今年地方工作报告中较多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航空等; 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低空经济、储能等,这些细分领域可能是今年乃至中长期科技创新的方向。 第四围绕新兴业态促进消费中国日报:近年来,为了扩大消费,多项政策齐心协力,满足需求,释放潜力。 您预计会采取哪些政策方向来扩大消费和需求,您有什么建议? 陈宏斌:从消费结构来看,除餐饮消费外,线上消费、绿色、智能健康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消费也有所回暖,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这些领域在2024年也值得期待。 姚玉东:考虑到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绿色低碳消费,我认为下一步的政策方向很可能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照能效水平,对电子产品下乡、充电桩建设、家电“以旧换新”等提供差异化政策支持,对能效以上的能效和节能产品设备给予适当补贴。预计本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或许以能耗、排放等标准带动,同时稳定和扩大家庭消费,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杨刚:消费政策的扩大可能侧重于支持大宗消费、入境消费,以及支持数字健康、文旅等新兴消费业态。 政策建议方面,我们认为,消费持续回暖的背后,更多来自居民收入预期的提升。 陈显顺:结合春节期间服务型消费修复程度大于商品消费修复程度,从居民角度看,预计文旅、家居产品等新消费,以及家电、汽车等传统消费将是政策重点领域; 从企业角度看,建议关注大规模设备更新,未来可能会有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等政策工具。 魏凤春:扩大消费、增加需求的重点是稳定预期,尤其是政策预期,这样消费者的就业和收入也能稳定下来。 其次,降低利率和增加补贴是增加消费者收入和需求的好措施。 五财政政策可能适度加强,提质增效中国**日报:财政政策一直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把握”,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方面,您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实施? 姚玉东:今年财政政策整体基调或将更加聚焦于“力”,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去年四季度,财政部增发1万亿元国债,认为这是财政部从审慎向积极转变的开始。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把握”,今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预计今年将形成以一流金融为主体、地方金融为补充的财政政策组合,高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助力今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魏凤春:金融应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以协调整体政策的实施。 首先,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确保区域风险不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和城市投资以及中小银行的风险不能放宽。 二是要大力扩张经济,提高赤字率,保证经济总需求持续增长。 三是要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补贴力度,以适应新素质生产率的提高。 陈显顺:预计今年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强,在保持稳性基调的同时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关爱经济增长作用,重点或许是扩大专项债券范围和地方财税体制改革。 一般公共预算方面,预计2024年赤字率或将达到3%或更高,同时可能会继续增设超长期专项政府债券,以应对地方债务风险和地方财政支出挤出。 地方专项债券方面,可以预见,在稳增长、防风险的总体考虑下,新发专项债券规模或将持续扩大,充分发挥支出的乘数效应。 此外,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利的改革也可能被提上议事日程。 杨刚:为了应对一些地方“去杠杆”的收缩效应,强省和大省的地方财政需要及时发挥更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在投资领域方面,除了中长期重大工程项目外,还需要投资地方中小型项目来填补缺口,从而有助于促进当地就业; 除基建板块外,为应对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持续较大压力,财政资金也可向相关方向投入; 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需要更有效地促进实际消费。 六货币宽松仍有一定空间中国**日报: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今年以来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LPR大幅降息。 是否有下调的空间? 李侃:整体来看,年内货币政策调整仍有一定空间,但降息幅度大于预期的可能性较低。 一是经济增长的需要,今年的稳房地产、债权等措施要求金融体系继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房地产和居民预期稳定之前,融资成本仍需下降。 其次,目前的实际利率在中国历史上和国际比较中都处于较高的区间,高实际利率将导致投资和消费收缩,不利于经济复苏。 如果要逆转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将需要继续下降; 第三,美联储可能在下半年开始降息,预计中国降息的约束将减弱,这将打开政策空间。 姚玉东: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或仍以总量为主,结构性辅以,降息降准仍是必要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货币政策基调未变,预计今年仍可能出现降准降息,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依然坚定。 魏凤春:在美联储迟迟不降息、中美流动性对流、稳定外汇战略意义的背景下,央行2024年降息空间相对较小。 在化解房地产风险、提升消费能力方面,央行将更多地做长端而不是短端的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将继续具有结构性,流动性的调整将优先于价格的调整,外部稳定将继续是政策的首要考虑因素。 陈宏斌: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仍有继续运行的空间,今年相关部门将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平衡供给,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资金利率有望保持稳定。 同时,我们将继续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资金数额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社会融资水平相适应。 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有效支持促进消费,稳定投资,扩大内需,使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七各方携手提振市场信心中国**新闻:自2023年10月以来,**金融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资本市场。 您对资本市场信心恢复和健康发展有何政策建议? 李侃:在稳市稳信心方面,一是加强各行业政策导向的一致性,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的积极态势,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加大推动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的力度,完善社保、保险基金、年金投资运行体系; 三是完善上市退市制度,优化再融资、并购制度安排,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魏凤春:建议适应资本市场定位的重大变化,将资本市场的失灵纳入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框架,同时将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作为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高地。 具体措施是加强法治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交易公三原则。 陈显顺:在政策建议方面,一是适当放宽注销回购限制,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注销回购,加大对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回购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二是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提高国内资本定价能力。 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央国企基金、保险基金等国内资本,形成稳定市场和预期的合力。 杨刚: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于IPO上市,建议加大上市公司质量控制力度,大幅加大对中介机构违规处罚力度; 在回报投资者方面,建议更加积极鼓励和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增加分红,鼓励通过回购、注销等方式进行市值管理;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股东违规和变相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在制度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对不同类型股东行为的约束,或者将企业规模与经营业绩挂钩。 陈宏斌:要坚持以投资者为导向,凝聚各方力量,提振市场信心。 建议严格控制IPO准入,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监管,清除不合格上市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收益。 坚持以投资者为导向的理念,规范各类交易行为,提高制度的公平性。 发展壮大专业投资力量,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扩大制度开放,夯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进一步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力度。 八**或处于自下而上阶段《中国日报》:您如何看待市场前景? 值得期待的结构性机构有哪些? 李侃:在经历了前期调整后,节后**可能正处于触底阶段。 中期来看,仍需关注实体经济复苏和市场风险偏好的改善。 产业方面,“新优质生产力”、现代产业体制、中央国有企业逐步放开等主题或将出现利好政策等机遇。 魏凤春:随着股票市场的出现,市场下一个趋势、结构和节奏的决定性力量转移到基本面上,包括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 从广义上讲,投资者需要布局房地产之后的主导行业,这些行业将连接科技、消费、金融和周期,而不仅仅是技术。 未来新的质量生产力不仅是科技,更是普及、稀有金属、智能、新能源、品质消费、环保等综合特色。 陈显顺:**底部已经得到证实,我们对后续情况保持乐观**。 从结构上看,建议关注科技增长、红利、设备更新三大主线。 一是以AI产业链和高端制造为代表的科技增长方向,在政策扶持和行业上升趋势的催化下,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增量空间依然广阔。 二是分红方向,在长期利率下行趋势下,高分利资产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三是受益于装备更新和消费品方向的稳增长政策,包括汽车、食品饮料、医药等。 杨刚:未来,如果重磅政策能够带来经济预期的较大变化,主题**或将显著转向基本面驱动方向,市场复苏将更具可持续性。 从目前的结构性机会选择来看,机器人、卫星互联网、医药、军工、电子等,在年初还没有修复到水位,可能还有一定的修复空间。 高股息资产也仍然具有配置价值。 此外,今年央企市值管理的不断推进和预期分红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将提升相关方向的投资吸引力。 陈宏斌:展望2024年,百年无大变化的内外双循环仍是A**领域需要把握的主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再加上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其实它诞生了全球大公司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的优质土壤。 从内部环境来看,我们对2024年扩大内需的看法较为乐观,多行业竞争格局有望逐步改善,企业盈利将有所改善,为投资者带来机遇。 编辑:小墨 评论: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