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文本 |锦缎。四年前,mRNA是资本市场上最有前途的赛道,任何一家涉足mRNA技术的公司都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极高的定价。 凭借这一理念,华新生物的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元,成为疫苗的候选者之一。
当mRNA最火的时候,AIM疫苗高调地踏上了这条赛道。 2021 年 5 月,AIM Vaccine 收购了 Livanda Biotech 5015%股权,成功获得mRNA平台研发能力。 依托mRNA助力,AIM疫苗于2022年10月登陆资本市场。
但谁也没想到,这么流行的概念,四年后会迅速退潮,原本备受瞩目的AIM疫苗,也因mRNA而损失惨重。 3月4日,艾美疫苗发布盈利预警公告,公司预计净亏损高达181-19.9亿元,较2022年同期3亿元大幅扩大。 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恰恰是因为利万达生物的无形资产和商誉的拨备,损失金额高达165-18亿元。
不可否认,mRNA技术潜力巨大,AIM疫苗有勇气在第一时间进入战斗。 然而,偏离基本面的过热预期,仍然让这条潜力无限的赛道惨遭收场。
艾美疫苗部署mRNA技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给公司增加一些想象空间。
虽然艾美疫苗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疫苗公司”,业绩相当稳定,但从未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早些年,AIM疫苗的基本面相当美好:2019年和2020年营业收入为952亿元,163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17亿元,379亿元,营业利润率从1647%上升到2966%,实现规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
艾美疫苗原本想利用业绩提升业绩,实现科创板上市。 2020年12月,与中证建设投资签订上市前辅导协议,但遗憾的是,此次上市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AIM疫苗不得不迁往香港。 在经历了两次营销失败后,AIM疫苗终于在2022年9月通过了听证会,并于次月上市。
艾美疫苗上市之路之所以如此坎坷,与公司业绩“变脸”不无关系,2021年以来公司业绩逐渐下滑。
2021年和2022年,艾美疫苗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1264亿元,同比下降4%2% 和 195%;在营收下滑的同时,公司开始亏损不少,亏损693亿和32亿元。 由于 mRNA 资产的减值,这种损失趋势在 2023 年进一步放大。
图:AIM疫苗收入和增长率,**博科研究所。
除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外,AIM疫苗收入结构的不平衡也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
截至目前,艾美疫苗共推出8款疫苗产品,覆盖6大疾病领域,但公司大部分营收主要由乙肝疫苗和人用狂犬病疫苗贡献。 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这两款核心疫苗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 33%,几乎贡献了所有收入。
当核心产品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过高时,会导致公司对市场波动的过度敏感,从而增加经营风险。 这也是AIM疫苗性能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纵观AIM疫苗的两大核心疫苗产品,其实都是竞争激烈的红海产品。 尽管该公司在市场上仍然占据强势地位,但后续的增长空间相当有限。
作为一类疫苗,乙肝疫苗本身的利润率还不够,其收益与新生儿数量和市场竞争密切相关。 狂犬病疫苗虽然是II类疫苗,但遭遇了人类二倍体疫苗的猛烈冲击,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种不同技术路径的狂犬病疫苗获批上市,在研品种数不胜数。
图:近年来获批的狂犬病疫苗清单,**国投局**。
在核心产品受阻的情况下,艾美疫苗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唯一的出路就是未来开发新产品,这也成为投资者衡量艾美疫苗投资价值的关键。 迫于压力,艾美疫苗别无选择,只好专注于创新,一方面,广泛布局更多的研发管线; 另一方面,我们将全力推动MRAN疫苗管线的进展。
如何离开红海? AIM疫苗希望用“创新”这个词来回答。
毕竟在创新上,艾美疫苗已经奠定了储备充足的研发管线矩阵,只要实现这个预期的管线矩阵,艾美疫苗就一定能够解决成长的烦恼。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梦想应该如何实现?
截至目前,艾美疫苗已布局在研疫苗23个产品,管线覆盖全球前10大疫苗品种,靶向14个疾病领域,其中9个品种已获得14个临床批件。 如此丰富的程度,堪比龙头创新药企业的管线布局。 然而,要想成为疫苗行业真正的领军人物,光有研发的态度是不够的,还要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和强大的执行力。
图:AIM疫苗正在开发的管线,**2023年半年度报告。
进一步深入分析显示,AIM疫苗目前有4种疫苗产品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包括二价mRNA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和冻干人狂犬病疫苗(无血清VREO疫苗)。 剔除不能再贡献业绩的新冠疫苗后,短期内真正能卖的产品只有3款,预计2025年左右获批上市。
但实际上,这些新疫苗品类的竞争格局也相当激烈。 以PPSV23为例,国内6家企业产品获批; 尽管PCV13疫苗的竞争略小,但中国市场上有三种竞争产品:辉瑞、华润生物和康泰生物,康希诺的产品上市申请已被受理。 换言之,艾美疫苗即将推出的新产品也将面临红海竞争。
除了A组、C组、Y组、W135组的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4)已启动II期临床试验外,AIM疫苗的其他疫苗产品大多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如果全部研发出来,未来将不得不保持高昂的成本。
更现实地说,AIM疫苗不仅对其增长有隐藏的担忧,而且现金流和财务状况也很困难。 截至2023年上半年,艾美疫苗现金总额已不足8亿元,但短期负债已超过10亿元,现金流承压较大。
图:AIM疫苗资产结构,**博科研究所。
虽然AIM疫苗有丰富的研发管线,但要转化为获批产品并不容易,打造真正自主的重磅产品更是难度。
管线布局非常雄心勃勃,但如何落实这一蓝图,其实是艾美疫苗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回顾艾美疫苗的发展历程,投资者也可以发现,自研不是其强项,更擅长资产并购。
2015年,收购艾美诚信全部股权,获得乙肝疫苗专有权益2016年,收购AIM康淮,获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2019年收购AIM微信,获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和人类狂犬病疫苗2021年,收购了Levanda Biotech,获得了进入mRNA的门票。
收购虽然可以快速扩大产品线和市场份额,但也给后续的协同整合带来困难,如果进展不顺利,很容易遇到资源浪费、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通过建设丰富的管线,进而成为疫苗全产业链的领跑者,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但如何落地却是另一种能力。 在战略规划层面,艾美疫苗依然表现出强烈的雄心壮志,现在需要证明的是,它有能力、有决心实现这一蓝图。
对于屹立在红海的AIM疫苗来说,它现在最缺乏的是一种可以改变投资者看法的热门产品。
虽然即将推出的产品达不到人气的程度,但仍能让AIM疫苗“回血”。 毕竟,疫苗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医药投资轨道。 产品迭代周期长,企业现金流充裕,使疫苗具有更高的投资确定性。
比如默克公司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早在1983年就被批准上市,至今仍是该赛道的主流产品,每年仍能在全球范围内收获数亿美元的收入。 在国内市场,默克23价肺炎在1996年获批后垄断了中国市场,直到2006年成都23价肺炎获批才实现国产化,默克的产品依旧很有竞争力。
特别是在港股融资能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这些产品带来的现金流尤为重要。 只有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AIM疫苗才有可能找到受欢迎的产品。
当然,艾美疫苗并没有把未来全部押在新产品上,还是希望重返A股市场,毕竟A股的融资能力明显强于港股。 然而,随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收紧,艾美疫苗重返A股的难度持续增加。
回首过去,艾美疫苗也是满怀理想,敢于在mRNA新技术上投入超过10亿元,其勇气值得称赞,也有机会跻身中国疫苗第一梯队。 只可惜,mRNA的价值被疫情大肆放大,当需求减少时,这项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终的高度,AIM疫苗也在为自己的冲动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