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迪.
编者按。 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重点任务。 2023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如何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如何科学地认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战略定位、阶段特征和环境条件变化? 本报邀请了三位专家进行座谈交流。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迪。
嘉宾:上海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李伟
于凡,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黄少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石油钻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
为什么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主持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所经历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如何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于凡凡: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的“串联式”工业化道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我国新型工业化作为一个整体是平行的、叠加的、压缩的工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同时叠加推进的。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以来,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动态演变。 一方面,全球竞争格局和技术竞争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方面,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大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发展和经济也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作为大国,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
黄少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优势:一是构建了部门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 其次,通过生产能力的不断积累,几乎每个工业部门都发展了规模经济。 中国利用规模经济向世界出口工业产品,从而成为世界工厂。 但也必须指出,这个产业体系存在弱点和不足,即缺乏主导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能力。 中国产业体系急需独创性技术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把握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全球销售网络。
新工业化时代要求中国应对内部需求和外部压力的新变化和要求。 内需表现为中国产业整体升级的需要,即沿着“微笑曲线”向产业链两端走去,不仅要形成国内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还要打造品牌能力和全球销售网络; 外部压力体现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这意味着全球产业正在形成新的轨道和新的方向。 因此,中国产业不仅要在传统轨道上努力升级,更要形成前沿的原创创新能力,在新轨道上与技术先进国家进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竞争。
李伟:新型工业化就是总结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这不仅不同于我国原来的工业化道路,也不同于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发展历程。
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科技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效能、更优质的物质技术支撑。
新型工业化是新兴国家在科技上实现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工业化之路。 它改变了新兴国家适应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缺乏原创创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低端外部依赖的低端产业化模式。 建立和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韧性。
新型工业化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发展新模式,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不断完善、合作不断提升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重要论述。 如何科学地认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战略定位、阶段特征和环境条件变化?
李伟: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将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和重点路径有效衔接起来的重点任务。 确立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是基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特点的重要选择。 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在经历从规模化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阶段性转变,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中国需要实现从主要依靠初级生产要素向知识投入的新型工业化, 技术、资本、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从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到高水平的质效发展,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模式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压和遏制中国,如征收关税、切断高科技产品供应等。 发达国家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全球产业链重构、第一链重塑、价值链重构持续深化,跨国企业第一链布局从传统的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注重韧性和安全性,呈现出本土化等新特点、新趋势, 区域化和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于凡凡:首先,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关键阶段,保持经济高水平增长非常重要,工业化特别是高质量工业化是稳增长的压舱石。 历史表明,在这个发展阶段,去工业化过快的经济体已经陷入了增长陷阱。 二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的重要抓手。 工业化的理论逻辑在于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等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过程。 从供给侧看,结构性变革的重点在于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以科技创新开辟新的产业赛道,实现产业化的内涵发展。 从需求侧看,要紧紧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优化需求结构,以强大的国内市场铆接全球市场,充分发挥潜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催生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最后,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应对当前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 主要体现以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协调发展为新路径,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新背景,以高水平开放拓展新空间,以共享发展成果为新目标。
黄少庆:我个人认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相结合的高层次工业化。
这种战略定位符合当前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首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 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碳减排要求,也促使我国将绿色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 如今,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渗透到人工智能革命阶段,在原有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化的智能化要求。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工业生产模式,高技能劳动力与代表先进技术的智能装备的结合,必然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主流模式。 因此,强大的原创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将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条件。 此外,考虑到当前全球政治环境相对动荡,新型工业化还必须兼顾一些阶段性特征,即确保整个产业体系的安全和产业链的韧性。
主持人:**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化,是重点任务。 如何坚持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
于凡凡: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环境,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各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完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包容审慎的容错机制,为企业敢于突破创造良好环境; 在市场准入和运行、要素平等准入、公平执法待遇、权益法律保护等方面实施精准政策,稳定民营企业的预期和信心; 打好“市场+规则”两张牌,提升外资企业的长期吸引力,通过提升绿色环保和社会责任能力,积极推动国内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一流连锁体系。 二是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打破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真正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 三是以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为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是要素,数据是核心要素资源。 在数据权利的分类、分级和确认方面,统筹规划数据交易平台建设,规范数据生产,保护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价值。
黄少庆: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国家创新新体系的重点任务。 一个完整的原创创新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包括基础技术开发和竞争前技术开发)、产品和工艺开发、新产品推向市场,相应的工作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产品工艺工程师和企业家承担。 国家新型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兼顾这四个阶段。 当前,我国应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赛前技术开发两大核心领域发力,形成有利于科学繁荣的体制机制,调整第一重点核心共性技术发展的作用。 此外,除了加强市场竞争外,还要激活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和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创业活动,以保证“创造性破坏”过程的延续。
李伟: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稳定,避免经济“由实向虚”迈进。 巩固和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全产业链优势,培育和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形成完整、先进、有韧性的新产业体系。
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一流体系优势,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领先技术。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突破产业链“卡点”和“阻塞点”,畅通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聚焦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 培育“链主”企业,带动做强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 加强和提升行业基础能力。
提高产业治理水平。 要坚持有效市场与有前途产业更好结合,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着力构建公平包容、高效的产业治理体系。 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加强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比较优势,不断完善产业分工,不断提升合作共赢。
主持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持久战。 如何坚持制度观,统筹规划,制定全面政策,凝聚强大合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李伟: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深化制度开放,利用我国超大型市场和完善产业体系,吸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层次外资, 研发中心等领域。
以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切实把握我国各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充分发挥国家统一市场的支撑作用,促进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合作,以主要功能区战略引领产业合理布局, 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完善多层次人才供给机制,多层次市场需求和新经济形态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高素质人才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支撑,需要打破阻碍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形成人才发展良性循环,完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复合型人才跨部门合作机制。
禹模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只在进行时进行,不在不完成时,重点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联合力量:
首先,要形成适合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合力量。 特别是在“建立”和“打破”过程中,改革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处理好市场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优势产业的合力。 新型工业化不是新兴产业独秀的产业化,而是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拓展、新旧产业不断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的产业化路径。 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沿发展水平,为新兴产业的涌现提供基础; 通过科技创新和放松管制,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土壤。
三是形成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合力。 对此,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灵活性,注重推动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竞争、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支持,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同时,从单点产业政策向产业链政策转变,要增强产业政策的完整性,注重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产业政策的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
黄少庆:推进新型工业化大战略,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大原则。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能够有效地推动原创创新。
其次,创新经济本质上是合同密集型的,只有健全的法律环境才能保证新型工业化体系能够实现充分的分工和合作。
最后,新型工业化需要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上保持与外界的充分流动和交流。
我们将继续努力推进体制改革,确保市场机制和主导作用“两打”,这是我国顺利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最大保障。
观点。 李伟: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特点的重要选择。 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在经历从规模化向高质量化产业化的阶段性转变。 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重点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把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点路径有效衔接起来。
于凡凡: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的“串联式”工业化道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我国新型工业化作为一个整体是平行的、叠加的、压缩的工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同时叠加推进的。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已经决定,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黄少清: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就是构建国家创新新体系。 当前,我国应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赛前技术开发两大核心领域发力,形成有利于科学繁荣的体制机制,调整第一重点核心共性技术发展的作用。 在加强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和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创业活动。
*: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