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常态化的第一年已经完全过去,是时候总结一下香港旅游业的复苏了。 四个字形容是:不满意。 去年访港旅客总数为3,400万人次,仅为2018年的52%。 相比之下,去年年底,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运量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70%,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跨境运输运力较2018年大幅提升。 运力恢复了7%以上,但来的乘客只恢复了5%,说王鼎似乎没有道理。
别忘了去年年初,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他将向世界各地前往香港的旅客赠送约50万张免费机票,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欢迎礼物。 当时**,预计航空公司派送计划将带来超过150万名抵港旅客。 换言之,这个结果是在我们花了20亿港元分发机票后才得到的。 如果没有这些手段,整体复苏可能不会半途而废。
王定已经不在了,王彩更是谈不上。然而,去年访港旅客的人均消费跌至1,300港元,较2018年的2,200港元下跌逾40%。 随着游客人数的52%和人均支出的50%的恢复,粗略估计,旅游业的收益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得到了恢复。
因此,在最近两会上,一些委员和代表提出扩大对来港人员的免税范围,希望将其提高到3万元。 现在5000元的免税已经是上个世纪设定的标准了,显然太低了。 相较于海南岛10万元免税,香港提出的3万元并不算太高。 但我认为这并不容易实现。
要说这些不是歌颂香港,反而觉得对旅游业复苏的关注度太高了。 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未来的重点是创新科技的发展。 旅游业仅占香港中个位数(2018年为4%)。5%,由于立法修正案的动荡,2019年降至36%)。旅游业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餐饮、零售、酒店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解决了大量低技能人群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就业问题。 再加上旅游的影响比较直观,传统对繁荣的理解是人潮涌动,当游客少的时候,大家自然会觉得不再繁荣。
然而,另一方面,世界上真正从事高科技和高科技的地方,如美国的硅谷和台湾的新竹,并不以吸引大量游客而闻名,街道也不一定熙熙攘攘。 香港眼前的问题是人才产业的错配,想搞高科技,但又缺乏相关人才,同时又有大量低技能工人,要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必须保持其他产业的优势。 香港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快引进人才和产业转型,而不是让旅游业恢复到昔日的巅峰。
文:吴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