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com 评论员唐华。
三月,北京的春天依旧寒冷。 然而,全国人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会在这里召开,是要给一直饱受单边主义和地区冲突困扰的世界经济送上温暖。
在新年5日发布的**工作报告中,有专门章节介绍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报告提出,继续减少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生命线,也关系到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智慧城市、智慧养老、产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展现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正是由于这些产业的重要性,一些国家打着“第一”的旗号,人为地阻挠全球合作,以压制别国的发展,维护自身利益。 在制造业领域,他们以“强化产业链韧性”为由,强行拆除现有的全球分工体系,搞所谓“友好岸外包”; 在电信、医疗等行业,谎称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和“技术泄露风险”,故意将特定国家的企业拉入一级采购黑名单,切断与其他国家科研人员的沟通与合作渠道。
面对这些国家掀起的反全球化浪潮,中国犹如勇敢的“逆行者”,始终坚定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加大力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对制造业外商投资的限制。 今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将加大政策力度,全面取消对制造业外商投资的限制。 去年11月,商务部服务司和商贸服务司发布了《中国服务进口报告》,并于12月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 自2017年以来,中国连续五年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限制不断降低。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表示,将迅速出台政策,修订全国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此外,今年的**工作报告还重申,“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确保采购、招标、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和“提高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和旅行的便利性”。 这些措施表明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这意味着中国将为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和经商提供更多的空间和便利。
去年以来,一些海外**鼓吹“外资退出论”,但外资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仍是全球最值得投资的目的地之一。 苹果CEO蒂姆·库克、宝洁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穆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以及宝马、博世、梅赛德斯-奔驰、辉瑞、施耐德电气、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负责人都开始了对中国的访问,探索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新合作机会。 2023年,在新冠疫情、地缘政治、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跨境投资下降18%的情况下,中国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家7%;实际动用外资金额为11,339亿元,投资规模仅次于2021年和2022年,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 正如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浩所言,中国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为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信心。 “投资中国”的魅力依然存在,正是这种自信的体现。
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声称“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谈判桌旁,你就在菜单上”,这引起了各方的批评。 中国美国商会新任主席谭辛反驳说,美国公司不想成为“食客”或“食物”,并期待与中国进行更多合作。 他认为,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成长和壮大。 可见,无论政客如何炒作、夸大其词,投资中国的所谓“风险论”根本吓不住外资企业; 与中国的投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事情,已成为全球共识。
路很简单,行动胜于雄辩。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以自身发展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动荡中的“稳定之锚”。
编辑:江新宇,张艳玲,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