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有这样一个城市。
这里是冒险家的天堂,是艺术家的梦想,是革命者的隐居地,是英雄的角斗场,是龙与蛇的深渊,是欧洲的艺术之都维也纳。
在外人眼中,奥匈帝国是德国人、马扎尔人、犹太人、波希米亚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俄罗斯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其他民族的混合体,与其 83 岁的统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样古老而衰败。
但里面的人是愿意的,与现代人对奥匈帝国老龄化的普遍印象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时期。 哈布斯堡王朝长期以来对犹太人的宽容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回报。
富有的犹太人被帝国宽松的政策所吸引,来到维也纳,将资金投入到帝国的领土上,以建立各种现代企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它自然吸引了犹太人最擅长的大笔资金。
在扩建后的维也纳环城公路一侧,以爱泼斯坦家族和托德斯科家族为代表的犹太金融家族的宫殿陆续排列。 它们都美丽而豪华,建筑物的玻璃和金属装饰散发着光彩,向每一个路过的人展示主人的财富。
然而,经济增长并没有惠及全体人民,买单的犹太人拿走了大部分好处,底层的恶劣生活条件并没有太大变化。 犹太人精于算计和吝啬的本性进一步恶化了犹太人与帝国其他民族的关系。 在奥匈帝国成立之时,约瑟夫一世对马扎尔人(匈牙利人)做出了太多让步,这本身就已经让该国其他地区感到不满。
现在除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之外,还出现了第三个高人——犹太人!
奥匈帝国臣民的心理能力接近极限,奥地利人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民族,由于对富人的仇恨,对犹太人越来越不满。 当时在维也纳街头的书店里,书架上最畅销的书籍是反犹太主义书籍; 在街上的咖啡馆和啤酒馆里,对犹太人的咒骂比比皆是。
在欧洲国家领导人的刻意指导下,不仅是整个奥匈帝国的官方**,而且犹太人也是社会罪恶的根源。 这种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继续并加剧,直到奥地利人站出来一劳永逸地解决犹太人问题。
1907 年和 1908 年,一位奥地利年轻人两次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拒绝,他不得不在维亚纳街头卖画谋生。 日常生活逐渐使他的心理变得黑暗。
维也纳不是德国城市!那里到处都是斯拉夫人、波希米亚人、犹太人,尤其是犹太人!他们是所有贫困、犯罪、色情的根源!
没错!摧毁它,你就摧毁了邪恶!
在培养了这种意识之后,这位年轻人开始积极进出维也纳的书店,翻阅所有反犹太主义言论的书籍。 他本来打算写一本书,但他的识字水平实在是有限,所以他不得不从前辈的书中吸收知识,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
当他认为自己已经吸收了足够的知识时,他去了德国慕尼黑定居,在那里他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士兵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弃了他的祖国奥地利!
而他策划的这本书终于在1925年诞生了,它的名字叫《我的奋斗》。
这位28岁的乌克兰青年于1906年被判处永久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逃脱后不得不流亡。 1907年,他选择了维也纳,那里的所有政治理论都放松了,作为暂时的逗留。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待了七年,直到1914年才离开维也纳。
1913年,另一位比他大不到一岁的格鲁吉亚青年前往维也纳与他会面。 前来拜访他的格鲁吉亚青年和他一起呆了一个月,在此期间,无所事事的格鲁吉亚青年写了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这是格鲁吉亚青年以笔名“斯大林”首次发表作品!
对于这个化名,前面提到的奥地利青年无疑听起来特别刺耳。
然而,乌克兰和格鲁吉亚青年之间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多久。 1929年,不再是青年的格鲁吉亚青年终于对同样不再是青年的乌克兰青年有足够的耐心,将他驱逐出苏联。 然而,乌克兰青年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继续在国外袭击格鲁吉亚青年。
1940年在墨西哥,一名年轻的乌克兰男子被斧头击中后脑勺,大家都知道幕后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名格鲁吉亚青年。
与前三位年轻人相比,另一位来自克罗地亚的年轻人显然在维也纳生活得更艰难。 他既没有奥地利青年,也没有闲暇让乌克兰和格鲁吉亚青年学习。
他只能像个机器人一样,每天从新维也纳新城戴姆勒汽车厂准时上下班,每天为了面包而努力工作。 直到 1913 年的一天,一位奥匈帝国军事招募人员接近他,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奥匈帝国士兵。
然而,这位年轻的克罗地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毫不含糊地反对战争,但他仍然为奥匈帝国和**人民而战。 奥匈帝国军队不可避免地被庞大的俄罗斯军事力量压垮,他成为了战俘。 在乌拉尔铁路的艰难岁月里,克罗地亚青年遭受了很多苦难,但也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共产主义。
至于犹太人,1913 年维也纳的犹太人并不都是金融家和企业家,但他们是维也纳艺术和文化的主要赞助人。 当然,这种赞助并不完全是为了公共利益,因为维也纳的 174 名报纸编辑中有 123 名被犹太人占领。
结果,维也纳的报业两极分化,大多数报纸吹嘘犹太人带来的经济繁荣,而其余的报纸则嘶哑地对犹太人咆哮。
1913 年,许多犹太名人居住在维也纳,例如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他住在维也纳 Bergersstraße 19 号的 5 号公寓。
不管年轻人怎么想,当时的维也纳街头总是歌舞交加。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创作了一首悠扬的华尔兹。 这种舒缓而女性化的语气成功地将帝国分裂的臣民带到了石榴裙上。 约瑟夫一世被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推上了顶峰,他兴奋地在一个晚上在维也纳安排了50场舞会。
看着戴着面具的男男女女手牵手走上舞池,确实有一种帝国的壁垒被消除的感觉。 踏上舞池的男人和女人往往从未见过面,他和她可以是贵族、军官、洗衣工、马车夫。
然而,在闪闪发光的维也纳城外,战争的幽灵笼罩着这片土地,士兵们将刺刀插入枪管,炮弹已经推入他们的房间。
回想一下 1913 年,当克罗地亚青年、格鲁吉亚青年和乌克兰青年过多瑙河大桥时,他们有没有停下来欣赏桥边似乎对他们不友好的奥地利青年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