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一个墨绿色的列车长呼啸而过,从拉萨出发,穿过塘古拉关,穿过广袤的戈壁,穿过中原和长江以南的水乡,最后停在了上海火车站。 一群藏族少年下了车,好奇地看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看,那里! 顺着其中一位青年手指的指引,一面举着“热烈欢迎复旦高中民族班新生来沪”的横幅映入眼帘。 复旦中学民族教育办公室的老师们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 复旦中学就像一艘驶向梦想的船,将带领他们走向未来。
20年深耕国民教育,守护“格桑花”茁壮成长
自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设大陆民族班以来,每个学生的青春故事都有了如此美好的开端。 2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民族班师生见证了青藏铁路的开通、护城河的改造,见证了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2002年以来,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部署,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始承担培养民族级学生的任务,近年来每年负责高中三年级学生近130人的教育工作, 至今已培养19个班级,近600名毕业生。
这些孩子就像“格桑花”的种子,学校坚持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郭娟说。
为更好地满足民族班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围绕藏族学生开展完整、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高中附属中学于2014年成立民族教育办公室,负责联络、协调、协调、安排民族班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管理工作, 以张志寅为首任导演。
民族教育办团队结合附中附属中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特点,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认真研究了藏族学生的民族文化特点、认知规律、生活习惯等,构建了完整的家校社区和教育体系。
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熟悉的经验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所属高中特约化学老师曾德坤的化学课上,一组学生提出了冬季烘干牛粪作为环保能源的想法,并将其延伸到高原地区丰富的阳光资源,最后将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探讨。
你会发现这些孩子对化学实验的热情更强,有时他们甚至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动手能力。 当他们发现家乡的事情也可以转化为书本上的知识时,他们会更加热衷于学习! 曾德坤说。
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团队为藏族学生设计了各学科的教学方案,并成立了民族班汉、数、英备班专项小组,三个年级定期集体备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制课程方案,在完成教学目标和基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课时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执行。
多年来,我们在民族班学生培养上经历了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从最初的平行班学生教学为参考,逐步实现了向个性化、量身定制的教学研究的转变。 说起附属中学对民族学子的全程培养,张志音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家与校连线,共同呵护上海“格桑花”的生长
除了学习,国家教育办公室还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学校不仅是他们学习的地方,更是另一个“家”,从购买校服、挑选被褥、清洗季节性衣服,到粮食安全、疾病护理、理发等,国家教育办公室都为他们着想。
“24365”是团队老师们通用的“密码”,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待命。 无论面对什么情况,他们始终秉持着爱、严、细的原则,参与到民族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中。
周丽君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周妈妈”。 她不仅在周末回到学校与学生聊天,还带他们去公园休息,或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带他们回家照顾他们。
2022届学生丹阳刚到高中时,不适应,经常头痛、呕吐,无法正常生活学习,一度萌生了回拉萨读书的想法。 生活导师贺国华、曲震跑多家医院带她就医,夏洵为丹阳设计了系统的锻炼方案,班主任王岚给她一对一的辅导,弥补了学业的缺失。
在老师们的悉心照料下,丹阳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文大学。 在学校的中秋晚会上,她用钢琴独奏《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022年11月,她以大一新生的身份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无微不至的呵护,会带来不一样的幸福感。 “每年的教师节或毕业典礼,我都真的被幸福包围着,民族班孩子们的情感是我非常珍惜的。 周丽君说。
民族教育办公室不仅为在校学生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还不断努力相互交流。 针对民族班级的实际教育工作,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成长需求、目标、职业规划、家长困惑等,并设立“民族班级家长微教室”进行家访。
2017年,朱敏峰首次担任民族班主任,暑假期间带领班组和老师们到**家拜访。 在家访中,朱敏峰不仅真切感受到了民族班同学们的艰辛,也深深感受到了家长们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起初,我以为这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家访。 然而,当我真正走进学生家时,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对老师的尊重,对学校的感激之情,让我觉得我一定要去每个学生家里看一看,更深入、更贴心地体验他们的家庭情况。 ”
2019年和2021年,朱敏峰两次走访**家,共走访99个学生家庭,覆盖**各个城市地区。 在家访期间,朱敏峰大部分时间都在早上5、6点出发,晚上11点、2点回到酒店,经常忍受高原反应,应对冰雹等突发天气。 对他来说,这都是“正确和正确的事情”。
家访的经历改变了朱敏峰的教学。 “了解了孩子的居家环境后,我比以前更有耐心了,也越来越愿意关注孩子的学习困难,想办法一起解决。” 而同学们也更加信任朱敏峰,遇到困难会立刻想到他,相信“朱老师一定会帮我解决问题的!”
教育人的实际效果突出,美丽的“格桑花”绽放在白雪皑皑的高原上
在交谈中可以享受有趣的藏语声音,可以享受酥油茶,赞巴和风干牛肉,参与者可以尝试编织藏发,穿上藏族服装,体验传统的藏族游戏,或观看藏族文化展览并参加藏族文化讲座......这就是“藏韵节”,是一年一度的民族主题活动,受到附属中学师生的广泛欢迎。
对于师生来说,藏韵节是了解藏族风情、体验藏族文化的窗口,对于民族班的师生来说,这个节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来自**的孩子们会发现,他们非常喜欢自己的家乡和藏族文化,所以他们非常乐意介绍家乡的文化,他们更愿意为此准备节日用品。 据民族教育办公室主任景林晓介绍,学生在依恋学校的同时,会获得“归属感”和“影响他人的力量”,也会更深入地融入学校,建立更强的自信心。
理想信念的塑造激励着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回报社会、回馈家乡。
2002年,我有幸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涯。 在返乡的三年里,它对我从人文环境、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原医学研究所工作的民族班第一学生单曾卓嘎,这次学习经历永远不会忘记。
像单曾卓嘎这样回馈家乡的民族班学生还有很多。 索朗德吉,2005年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作为新华社第一分社记者,报道当地科研、高原农业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次仁玉珍考入复旦大学,后回到拉萨市农业厅,为......事业贡献力量农业, 农业和农业至此,这些附属高中民族班毕业生,在水利、电力、建筑、交通、仓储信息、科研、环境公共设施、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各个岗位上大放异彩。
在过去的20年里,超过95%的高中校友在完成学业后选择重返工作岗位,成为建设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 未来,高中将继续努力,为新时代优秀建设者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健自豪地说。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