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金融(ID:间谍金融)。
近日,**似乎又把焦点放在了万科身上,只是因为一则“百亿延期被拒绝”的传闻,但这种热议或者说“宣泄”绝不仅限于此。
这则传闻提到了“另一主角”新华资管,虽然没有实际控制人,但背后却是“保险大鳄”新华人寿。
*:Secret Agent Finance,使用须经授权。
刚刚,新华资管率先对外“发声”,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开声明”,强调“近日,本公司对有关本公司和万科的错误信息表示关注。万科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一直与公司保持正常的业务合作
简单来说,一是网络上流传的谣言不属实; 二是“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与新华资管保持正常业务合作; 三是新华资管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从上述声明中的信息来看,新华资管并未提及涉及万科的100亿元债权债权债务关系问题。
事实上,资产管理公司与万科的深度合作由来已久。例如,近半年前,万科通过其北方自有长租房项目向华泰资管申请了40亿元的融资。 参考文章《万科大招:曝40亿融资单,“金主”华泰资管大前途》。
外界会好奇,为什么新华资管主动辟谣,万科还没发声?
事实上,万科此时如何出来向外界解释,将继续在市场上掀起更大的波澜。 作为寿险投资平台,新华资管按照年初高层会议精神,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站得高”,服务大局。
再说了,万科是房企的标杆,如果新华资管也保持沉默,万科的情况就会恶化,加剧今年楼市的风险溢出,不及救盘,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要知道,万科上一轮风波,得益于深圳市国资委的及时发声。 去年11月,面对去年三季度业绩下滑、股债双杀,深圳国资委可谓“一锤定音”。
如有必要或在极端情况下,深圳市国资委有充分的信心和充足的资金资源和工具,通过项目合作、优化股权投资结构、债券认购、金融机构融资协调等一切可能的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帮助万科积极应对。
几个月后,万科再次成为头等舱的焦点。 从这波浪潮的成因来看,有两个关键的触发因素叠加在一起。
首先,万科不久前突然出售上海优质商业项目,与其目前大力推进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的转型思路相冲突,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市场猜测。
今年2月中旬,领展**宣布已完成收购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剩余50%权益,这也意味着万科已全部退出。
从分析来看,万科在年初对包括商业线在内的业务线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特别是SCPG与万科商业的整合,新成立了商业业务部门,以及万科高管在多个地区的配置。
日前,万科公布了最新销售业绩,即2024年2月月销量141辆5亿元,同比下降52%08%,今年前两个月累计销量334辆5亿元,同比下降41%65%,比2022年同期下降48%22%,比2021年同期下降70%78%。
近日,多家机构也密集发布今年前两个月房企销售业绩,整体表现非常差,央企也不例外,下滑依然引人注目。 具体来说,前两个月,前100家房企总销售额为4762家4亿元,同比下降51%6%。
这一轮“稳楼市”的努力已经过去了2年。 但现在,楼市依旧下滑,标杆万科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风暴之眼。
截至2023年9月底,万科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71%;净负债比率为539%;现金短期负债率为22次,上年末2次1 倍略有增加。 同期末,万科账面上仍有1037亿元货币资金。
2023年全年,万科累计签约销售额达761辆2亿元,同比下降9%8%,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相比,降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外界期待万科在2024年带领房企逆势突围,但没想到今年年初楼市依然很冷。
事实上,2022年以来,万科一直在实施规模化“资产负债表”战略,资产端和负债端都在同步推进,最明显的是土地征地放缓和现金消耗减少。
和万科一样,目前所有房企的核心危机都是“卖不出去”。 有分析人士指出,房企最大的融资渠道是销售收款,销售收款跟不上,其他融资仍是杯水车薪。
尽管如此,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必须及时跟上,现在各地的“房地产项目融资协调机制”声势浩大,业内期待房地产企业融资端松一口气。
现在已经进入了3月,正是房地产公司的销售进入了关键时期,他们应该加大营销力度,或者想办法先卖货,先生存。
正如万科集团名誉董事长王石早年在亚布力创业者座谈中所说,“我的生活就靠我自己”,万科的突破还在于自身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