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高水平的新成就。
数据显示,我国双向投资大国地位日趋巩固,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为11万亿元,历史第三高,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 近 540,000,增加397%。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发展,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 2023年对外直接投资9169件9亿元,同比增长167%。
3月1日,《学习时报》刊登了由党组书记、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署名撰写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高层对外开放扩大》的文章(以下简称“署名文章”)。 同时,署名文章还提到,中国推进了高度开放的深化改革。 我们将继续推动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接轨,加大前期实施力度和试验力度,加快创新经验复制推广,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外国公司继续增加对华“投资”。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月,全国新增外商投资企业4588家,同比增长74家4%;实际动用外资金额为1127亿元,同比下降117%,增加204%。
商务部外商投资司负责人表示,从企业来看,新设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在去年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同比增长高达74家4%,表明外商对华投资热情高涨,跨国公司仍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持续加大“对华投资”。
从行业来看,今年1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为3311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加406%。3916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34%7%。
商务部外商投资司负责人表示,外商投资在华结构不断优化。 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器械设备和仪器仪表的制造增加了558个8%,延续了去年以来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复苏增长的态势。 这充分说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高质量发展,外商投资在中国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首先,一些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增长较快,外国投资者继续积极对华投资。 在大型项目和同期基数的带动下,法国和瑞典分别增长了25倍和11倍,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对华实际投资分别有所增长1%(包括通过自由港的投资数据)。
2月28日,商务部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介绍《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外商投资吸引力的意见》(即《外商投资24条》)落实情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2月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60多家外资企业和9家外商协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商务部通报了近半年来各部门落实“外商投资24条”的情况。 与会的外资企业和外商协会代表就相关政策红利的好处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总体来看,超过60%的政策措施已经落实或取得积极进展,绝大多数外资企业表示政策有较好的获利感,进一步增强了在华投资的信心。 何亚东说。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2023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上升、需求不足等原因,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将继续低迷。 不过,贺亚东在去年12月底的记者会上表示,总体上,中国经济稳定和长期改善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商务部研究所外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梁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很高。2020年至2022年,我国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创历史新纪录,2020年利用外资接近1万亿元,2021年增至115万亿元,2022年将继续增至123万亿元。 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3万亿元,同比下降80%。但2023年上半年,全球外资净流入同比下降36%,全球各国净外资流入同比增速普遍回落。
他解释说,从行业来看,202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将增加65%,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吸引4233家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37%3%,比 2022 年全年增长 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根据上述署名文章,“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从10个增加到22个,自由贸易伙伴的数量从18个增加到29个。 目前,中国与自由贸易伙伴(不含港澳台)的总额占总额的1 3。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 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教授、中国WTO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十年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将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明显的优势意味着内需扩大并吸引外资。 崔凡解释说,另一方面,它也会产生本地市场效应,最终将促进自身在规模经济产业中的比较优势。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在收益和成本不断增加的世界中,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
崔凡说,简单来说,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背景下,有些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行业会集中在中国,在集聚的过程中,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市场,但生产超比例集聚后, 除中国市场外,其产能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了行业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
总之,内需量大将推动相关产业占据更多的外需。 崔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如风能、电池等产品,以及以往的通信设备产业,能够产生出口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背后有巨大的内需支撑。
除了积极扩大“朋友圈”外,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202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WTO)约120个成员宣布完成对由中国发起和主导的《促进发展投资便利化协定》最终文本的法律审查,达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
2月26日至3月2日,世贸组织第十三届部长级会议(MC13)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
据商务部介绍,在投资便利化、渔业补贴等议题谈判中,中国积极与各成员协调配合,与各成员进行沟通互动,彰显了大国责任,为会议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各参会各方的高度评价,东道主阿联酋, 世贸组织总干事伊韦阿拉。经过深入磋商,会议达成了“1+10”务实成果。 会议发表了《阿布扎比部长宣言》,成员们承诺加强多边体系,继续推动世贸组织改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季文华此次也出席了MC13的会议。 纪文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方的总体立场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同时向其他成员施压,要求各方达成平衡的结果。
记者高雅也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