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阿拉古写作之路

小夏 社会 更新 2024-03-04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军队退役后,在距乌鲁木齐240公里的阿拉古新疆丰寿电厂工作。

在那里,除了上班,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尤其是晚上,非常单调和无聊。 虽然工厂的“工人之家”有时会大喇叭,周末或节假日举办一些舞会,工厂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在那里跳舞,很热闹,但我真的对此不感兴趣。

为了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我把自己在军队时写的新闻拿出来充实自己。

在阿拉古的未来之前,我对《乌鲁木齐晚报》了解得最多。 不过,新疆丰首电厂没有《乌鲁木齐晚报》,听说南山矿区有《乌鲁木齐晚报》,距离丰首电厂几公里。 于是,每逢星期天,我都会骑着自行车,爬几个斜坡,走下几个障碍,来到南山矿区武警部,找值班的师傅“老刘”,看《乌鲁木齐晚报》,“学习”《乌鲁木齐晚报》的栏目。

也许是因为南山矿区很少有人为《乌鲁木齐晚报》写文章,我写的反映南山矿区人民生活和工作的稿件,零星地出现在《乌鲁木齐晚报》上。

每次《乌鲁木齐晚报》的“样报”寄来,我都会逐字逐句地阅读报纸的每一页。

当时,在蒸汽机维修车间的工具箱里,单人宿舍的床底下,放着我准备好的纸笔,一找到新闻线索,就立刻开始写作。 每次我拿起手稿时,我都必须尽可能快地跑到山坡上的一个小邮局,然后把它寄出去。

因为工作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寄稿件,下班就把稿件寄出去,小邮电局的工作人员也下班了。 该怎么办? 为了不耽误时间,及时及时地把文章投稿给《乌鲁木齐晚报》,我“拉”了我们车间班长陈胜辉和邮电小局工作人员的关系。

就这样,哪怕是晚上下班,我也会“走后门”到小邮电局后面的工作人员家里,把稿子交给他。 第二天邮车一到,我的手稿就和另一封邮件一起寄了出去。

山沟里人少,可看的人、物也比较少,所以写新闻的素材不多。 因此,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工作,我总是时不时地关注和观察。

每天傍晚,当一些不愿寂寞的年轻人出去打牌,或者出去跳舞,或者出去和人聊天时,我经常把自己锁在宿舍里写作。 宿舍里没有课桌凳子,我就叠了几本书,坐在上面,在床边写字。 我经常在枕头和床垫下放纸和笔。 当时,我是一名蒸汽机维修工人,有时我会在车间的工具箱里放钢笔和一些手稿纸。

我的举动感动了一位在工厂招待所工作的阿姨(我曾经和她的侄子张克光是战友)。 因为我们的宿舍是一栋三层楼,一楼和二楼是我们的单人宿舍,三楼是工厂里的招待所。 招待所和我们的单身宿舍在同一栋楼里,所以你可以见到经常在招待所工作的阿姨。

有一天,在招待所工作的阿姨对我说:“招待所住的人不多,要是做不到,就给你开一间房子,下班无事可做的时候在里面写字,里面有桌椅。 给你一把钥匙,如果有人想留下来,你就不要再进去,等他们走了,你就过去。 ”

她的话让我非常感动。 后来,当我有自己的宿舍时,她给了我一个小木柜和一个洗脸盆。 直到1993年11月,我才把这些东西还给了南山矿区武装部队。 1995年,我被借调到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工作时,得知这位阿姨死于脑溢血,当时她只有40多岁。 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阿拉古为她送行,我感到非常抱歉和不舒服。

星期天,我骑着自行车去采访了一群在新疆军区7008水泥厂采石的四川农民工,以及愿意留在阿拉沟开垦荒种树的原南山矿区新华书店经理林作源, 原南山矿区人大代表徐建秋,在铁路兵团第五师所在地经营家禽养殖场,阿拉古铁路1号桥的护桥人马伟。

虽然我只在阿拉古工作和生活了5年,但那次写作经历在我的人生记忆中尤为深刻。

相似文章

    阿拉古的寂静与复兴 曾经辉煌的废弃工厂和新生的小镇

    曾经,天山深处的阿拉沟,是一处工厂 营房林立的繁华区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永恒不灭 还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行政区域的调整,使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渐渐沉寂下来。在阿拉古的记忆中,三线项目是辉煌的象征。东风 星火 辽源 胜利等兵工厂它曾经是这片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它们像星星一样点缀着山谷,给当地人...

    在天山深处,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原因,阿拉沟正在衰落

    阿拉沟位于天山深处,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天山路,是新疆第三线建设的主区,也是南疆铁路线的必备场所。这里曾经是中国核工业的摇篮 军事工业基地 中国西部最大的原铀矿 后来被掩埋 南疆铁路兵团第五师司令部和所辖团部指挥所都设在这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阿拉古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肩负国防工业的神圣使命,为新疆 ...

    天山深处的阿拉古虽然沉寂了,但归属却十分明确

    位于天山深处,三线工程 建设兵工厂 东风 星火 辽源 胜利厂,除发电供电企业丰寿电厂外 铁路兵 铁道兵团第五师司令部 铁道兵团第五师司令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 及其管辖范围。二。十。一,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第团 第团撤离后 等单位驻扎在该地区 新疆国防工业医院 南山矿区新华书店 保险公司 蔬菜...

    难忘的岁月

    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价格低也是事实,就火柴而言,一盒火柴要两毛钱,一栋房子 十盒 要两毛钱。那时候,改善家庭生活最常的事情不是煮肉,也不是包饺子,而是把自己的白面带到县城,把面条压成长面,回家后把面条煎好,倒在面条上吃,这叫喝 吃 嘎汤。它叫嘎汤,这是为了区别于 汤 现在叫一锅面条,里面...

    难忘的时刻

    当时在家庭宿舍的大院里,她和我都是四年级学生。她和我经常早上和晚上放学后一起散步,她和我天真无邪,小时候一起玩。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天,外面飘着刺骨的雪花,她。像往常一样,我在家里写作业,因为有很多小人书 小书 画报等,我们也好奇地读了起来,好像我们看不懂一样,当时我和她为书撕了一点东西,我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