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生命和自由,如果他每天都在为之奋斗。 -歌德。
人们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完全为别人而活,也不能完全为自己而活。
生命有长度、宽度和温度,我们的灵魂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过上平凡的生活是有好处的。
今天我们读了《被憎恨的勇气》第3章:与那些干涉你生活的人一起见鬼去吧。
01 为谁而活
这位年轻人说,他的父母经常把他和哥哥相提并论。
我现在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我的父母希望他像哥哥一样继承父亲的印刷厂。
如果你服从父母,你会怨恨,如果你不听,你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
根据这位哲学家的说法,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
对认可的追求受到奖惩教育的影响。
如果没有人表扬你,你就做不到好事,如果你不惩罚你,你就可以做坏事。
年轻人说,生活在他人的期望中并被接受是一种自然的需要。
这位哲学家说,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
毕竟,我们仍然为自己而活。
02 主题分离
哲学家问: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
年轻人回答说:尽你所能让他学习。
哲学家说,问题取决于是谁的问题,所谓问题,就是最终谁承担了事情的后果。
孩子学习失败的后果是由他自己承担的,所以这是他的主题。
强迫孩子并不能让他们爱上学习。
一切人际冲突,都是因为肆意干涉别人的问题,或者自己的问题被别人干涉而产生的。 ”
父母说他们为孩子着想,但他们也被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所支配。
对孩子,理解,保护,不要干涉。
这就像“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要强迫它喝水。 ”
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孩子需要自我认知,改变才能改变。
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永远关注孩子,很容易迷失自我。
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不要干涉别人的问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你自己的问题。
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
03 自由
青年:长辈总是对年轻人说,做你喜欢做的事。
但家长总是问“你想去哪所学校”和“你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
但很难完全忽视父母的想法,遵循自己的想法。
哲学家:按照别人的想法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托付给别人,比如走父母铺的路。
选择这条路很容易,选择自己的道路可能会面临生存困难。
但如果你想获得自由,你就要付出被别人憎恨的代价。
所谓自由,就是不怕被恨,往前走,不随波逐流,往前走。
比起别人对我的看法,我更在乎自己的表现。
这位哲学家说,因为父亲从小就家暴,母亲在他20多岁去世后,与父亲的关系更加糟糕。
之前的怨恨是复仇,现在他选择修复,不管父亲怎么想,他都不会因此而改变主意。
人际关系的主体首先是自己,而这种关系的牌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本质上讲,你不能操纵别人,你也不能被别人操纵。
姚青总结道: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其实你不需要太在意别人怎么想。
你喜欢红色,但你丈夫喜欢绿色。 你不必因为他喜欢而换衣服。
做你自己,你不需要活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我们要有自己坚定的人生理想,坚定的人生目标,不能因为别人的批评或干涉而轻易改变。
话题的分离并不意味着他们根本不关心对方,而是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帮助,不要将自己的喜好和愿望强加给他。
这并不是说自由放任是孤独的。
所谓自由,就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关系,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也不想被别人利用。
这些原则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很难操作。
它们都有细微的差异,很难把握程度的问题。
例如,你如何尝试让你的孩子在不干涉他的生活的情况下爱上自己的学习?
例如,你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想要修复关系。 但一旦你遇到他们一贯的冷漠和偏袒,你还是会因此而不开心。
虽然说人的灵魂和身体是独立的,但智力和情感也是不同的。
但人类是哺乳动物,这种情感很难描绘。
你可以克制自己,但有时你真的无法控制它。
这种考验不仅是勇气,更是一个人对人性、对人生、对社会足够坚定的信念和足够透明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池子里,难免会互相沾涸袖子,所谓的“干涉”、“表扬”和“批评”也是微妙而复杂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是冲淡所有外界的影响,让自己沉浸在自己之中。
但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完全为别人而活,也不能完全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