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车轮下》 我们一生都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望,做自己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2-03

“所有生物都按照自己的生命法则生活在阳光下,但人类受到自己的框架的约束,并受制于不一定正确的规则。”

这是德国作家黑塞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贯穿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话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存在?

没有自由意志的觉醒,生命无非是生而为,活着,而生命也无非如此,日复一日地重复麻木似乎并没有什么坏处。

但总有一天,随着认知的提高和内心的成长,沉睡的自由意志突然苏醒,爆发出新的生活张力,一切都会不一样。

你会很痛苦,你会怀疑自己,你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你会回顾你这一生所做的选择,你会回顾一路走来的得失,你会重新审视你现在的状态,你可能会重新规划你未来的方向......

这段相对痛苦的时期,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也会更确定自己想要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在哪里,我们坚持什么信念,我们成为谁,我们做什么,我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我非常喜欢这段话: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个海里,人是不同的,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人,这并不罕见。 不管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都会有人说,我们只来过这个世界一次,看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不必像一朵玫瑰一样生活,如果你愿意,做茉莉花,做一朵雏菊,做一朵向日葵,做一朵无名的花,做一千朵。 ”

1906年,黑塞的早期作品之一《车轮下》出版,该书曾被认为是自传体,是对旧德国教育体系的控诉。

* 两位主人公汉斯和赫恩也被认为是黑塞年轻时的两极组合

一个是严肃的,另一个是直截了当的。

一个人从小就被灌输固化的教育理念,在盲目学习中迷失了自己。

他虽然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却是骨干,追求人格解放和自我救赎,不畏名利,敢于藐视权威,挑战大环境。

年轻的黑塞和文中的两位主人公一样,被毛尔布隆神学院录取。

在那里,黑塞度过了一段不愉快的时光,接受了与他内心追求相反的教育。

对于一个自由意志基本觉醒的人来说,精神上不自由就等于被囚禁。

黑塞逐渐患上了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症,甚至企图自杀。

汉斯在作品中,在被教育逼迫前进的过程中,也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不幸的是,作品中的汉斯最终选择了自杀来寻求解脱,因为他不想活在痛苦中。

在家人的帮助下,他看了心理医生,克服了精神障碍,然后从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某种救赎,成为了知名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车轮下》这本书的书名,印象比较深刻,书中的校长曾对主人公汉斯说:

“很好,没错,亲爱的。 不要松懈,否则你会在车轮下滚动! ”

但悲剧在于,汉斯实际上是被“轮子”向前推着,被推到一个极端,然后被轮子碾过。

在《车轮之下》这部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当时宗教思想盛行,学校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教育的重点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打上了烙印。

最引人注目的是,教育者并不注重人性的自由发展,而是主要遵循宗教教义,鼓励学生学习僵化的神学理论,灌输不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思想。

在这种颠倒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被时代的“车轮”推着前进。

不是他们不想选择,而是他们根本没有选择。

他们需要无条件地服从权威,他们需要任由命运摆布并粉碎他们。

孩子的纯真得不到保护,孩子内心的声音得不到倾听,孩子的自由意志得不到尊重,个性逐渐熄灭,曾经在眼中闪过的纯真之光渐渐变得黯淡。

大多数孩子慢慢地压抑着自己的自由意志,被动地接受那些勉强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成为功利主义教育的牺牲品,或者间接地成为继续破坏学生人格发展的下一代人。

极少数儿童渴望摆脱他们的教育和环境。

随着自由意志的逐渐觉醒,极少数学生选择默默地反抗,以叛逆为“盔甲”,公然无视神学和教育制度为“盾牌”。

然而,为了反抗毒害他们个性的教育制度,这些孩子也不幸地被排斥和压迫。

即使自由意志最终获胜,这少数人也注定永远无法再融入那个环境,也不会被那个环境所接受。

他们被时代“吐出”,干脆转向孤独,寻找另一条路。

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选择逆时代潮流而动,哪怕被嫌弃和唾弃,哪怕被贴上“坏小子”的标签。

如此极少数的人,无疑是勇敢和清醒的。

那些反复退缩的人,退缩到最后,会发现没有退路。

在勇敢的人民面前,将没有道路。

他们选择寂寞而清醒,清醒而孤独,即使没有人关心它,不被理解。

主人公汉斯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就没有母亲。

他的父亲约瑟夫·吉本拉斯(Joseph Gibbonrath)先生经营着一家小企业,沾染了很多庸俗。 他敬畏上帝和有权势的人,对中产阶级的名声和权力极为奉承。 比他穷的,他骂别人是可怜的鬼,比他富有的,他觉得别人又臭又显眼。

这样一个平凡功利的世俗人,自然总是以儿子汉斯为荣。

因为汉斯是个天才少年,机智敏锐,举止优雅,多年来在镇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人物。

汉斯的天赋得到了一致认可,校长、老师、邻居、牧师和同学们都深信,这个孩子天生心地善良,将来会出类拔萃。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孩子,也无法逃脱被包办的命运。

他们在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选择上没有发言权,注定要走一条有计划的道路。

在施瓦本地区,有一定天赋的孩子,除非父母强势,否则只能走这么窄的路:

参加国家考试——去毛尔布隆的神学院——继续你的学业,去一个更大的教会神学院——毕业时要么成为牧师,要么在讲台上。

汉斯显然也不例外。

随着国家考试的临近,全国数以万计的家庭正在向首都的方向望去,或祈祷、祝福或担忧。

国家将从每个州中挑选“好苗”进行培育,使它们成为未来的国家栋梁。

汉斯将是他所在城镇中唯一被筛选出来的候选人,承载着所有人的期望参加这场激烈的竞争。

同时,也意味着桎梏的共生。

为了通过汉斯的考试,老师们开始对他格外关注,并尽力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这个被期待带来荣耀的孩子。

他的时间几乎全部都花在了学习和准备考试上。

一天下来,要写、背、复习、预复习的作业往往需要熬夜到晚上十一点或十二点。

虽然汉斯的父亲抱怨儿子肆无忌惮地使用燃料,但看到儿子如此努力地工作,他感到非常自豪和高兴。

人们一味地关注荣誉和成就,对这个孩子的内心压力和身体负担充耳不闻。

他们喊道:

“当然,有必要适度,每周散步一两次,然后......”

然而,他随后补充道:

“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带一本书去田野散步,你会发现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是多么轻松愉快。 总之,保持你的精神! ”

孩子服从权威,真的连时间都用在走路上,一点都不敢懈怠。

然后你就会看到,这个小小的身躯,天天长着一双深蓝色的眼睛,眼神疲惫不堪,没有焦点,身后有一个人仿佛被人驱赶,却无力反抗,只是默默地四处游荡。

孩子本该拥有的纯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忧郁、疲惫和不安。

他偶尔会怀念自己的童年,游泳、潜水、划船、钓鱼,多么美好的时光,但现在却没了,几乎全都荒废了。

但是他比以前大了多少,他只是个孩子。

说起来,有一个人真的很关心汉斯。

当所有人都在乎他是否努力,成绩是否优秀时,只有鞋匠弗莱格大师真正关心汉斯是否快乐,他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

其他人都期待着汉斯的名声,他们也很荣幸。

只有弗莱格认为,考不及关也没关系,没什么可耻的,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但汉斯正处于叛逆时期,在他这个年纪,无法理解这种真诚的善意。

自从他成为一名教师以来,他没有听从真正善意的向导的建议,并且渐行渐远。

他听从了大多数人的建议和指导,整天继续用学习来填补他的时间。

有时,在看似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某种荒谬,但当荒谬被奉为真理时,很少有人质疑它存在的必要性。

就这样,汉斯时不时地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头痛,参加了州考试。

幸运的是,他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在州考试中获得了第二名。

不幸的是,更深层次的桎梏还没有到来。

假期到来后,他的父亲兑现了考前的承诺,允许汉斯去钓鱼。

天气晴朗炎热,偶尔有猛烈而短暂的雷暴,但大多数时候山上的天空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小溪在阳光下非常温暖,您甚至可以在晚上在水中沐浴。

镇上经常弥漫着干草和麦茬的气味。

小溪上开满了小花,花朵上长满了小甲虫。

在树林里,有各种各样的蘑菇。

在树林的边缘,一簇簇簇的毛蕊花令人眼花缭乱,将整个山坡染成紫红色。

小镇拥有质朴的氛围,让您感到舒适和自在。

然而,汉斯过去一直在如火如荼地准备考试,而他周围的这一切是如此的司空见惯,似乎来不及欣赏它。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偶尔从忙碌中休息一下,只为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小而美好的事物。

他沉重地呼吸着,仿佛要把他失去的所有美好时光加倍,再一次觉得自己像个小男孩,完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

钓鱼的乐趣似乎让汉斯回到了童年,但快乐总是短暂的,但痛苦却是持久的。

很快,他就失去了钓鱼的耐心。

他的头痛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但他仍然时不时地头痛。

在过去的漫长的一年里,他学习了希腊语、拉丁语、语法、修辞学、数学、记忆......不休

所有痛苦的折磨都随着温暖而昏昏欲睡的暑假而暂时熄灭。

今天,他比任何孩子都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以高昂的代价换来的,而且是有限度的,这是一种奢侈。

几乎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其有效期。

暑假还没结束,汉斯就被安排到牧师家里学习神学,这样他就可以为下一届神学院打下基础。

为此,他必须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更有弹性。

除了老师和父亲的期望外,汉斯自己也坚信,登上顶峰是他想要的,但他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

更荒谬的是,教他神学的牧师对上帝没有虔诚的信仰。

一个人为了满足他可怜的功利主义和虚荣心,教授甚至他也不愿意相信和崇敬的东西。

汉斯接受了一种微妙的神学的洗礼,他的心渴望攀登知识的高度。

学习,那个该死的学习让他很头疼。

但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学习。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弊端也会暴露出来。

进入神学院后,汉斯经常在晚上醒来时头疼不已,但一想到他的老师和校长如何重视他,以及他如何将自己与其他学生区分开来,他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

于是,他继续焦躁不安,督促自己进步。

然而,在汉斯的教育环境中,当时的教师比教师更像是没有灵魂的教条主义者。

他们只高兴地看到学生们非常认真,变得认真、聪明、苦行、深邃、目标导向; 同时,他们也试图清除学生野蛮、无序和庸俗的东西。

“正如我们必须砍伐、修剪和限制原始森林一样,学校必须打破自然人的初始秩序,征服他们,并对他们施加强有力的限制。 ”

汉斯作为这次过度砍伐的目标之一,当然“长得很好”。

他几乎是自愿放弃了闲逛和嬉戏,脸上几乎没有笑容,他放弃了本来就可怜的爱好。

他比以前更努力地工作,也更忧郁。

即使他偶尔去散步,也会让他的良心不安。

对校长和老师的监督没有停止,对他的关注和期待一如既往地热切。

汉斯的作业比以前更重了,经常熬夜。

父亲看到儿子如此懂事,感到很自豪。

像许多平庸的人一样,我父亲不太聪明的头脑只有一些模糊的理想,那就是期望从他的树干上长出一根树枝,并成长并超越它,甚至达到他崇敬的高度。

然而,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被尘土覆盖,看不清本质,却不能改变因果关系。

不尊重知识、缺乏敬畏的父母,只是想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一直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就像一个人整天刷手机,却让孩子读书学习,或者不情愿地把自己不想吃的食物塞进去,不情愿地塞给孩子。

黑塞说

“就像一棵树在树干被砍断后根部发芽一样,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和童年,在疾病和破坏之后充满遐想,仿佛它可以在那里找到新的希望,重新连接被切断的生命线。 这些根虽然从枝条上发芽,郁郁葱葱,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活只是一个表象,再也不会长成一棵真正的树了。 ”

比起身体上明显的伤,灵魂上看不见的伤是最致命的。

而现实的残酷在于,清醒的少数人无法唤醒沉睡的多数人。

一个像鞋匠弗莱格一样,愿意对孩子的灵魂表达真诚关心的人,当他环顾四周时,他找不到类似的存在。

教条主义的人总是固执的,但在年轻人中,总有一两个不寻常的人。

Mauble Lung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寄宿生活是学生之间友谊的开始。

汉斯结识了赫尔曼·赫恩(Hermann Herne),赫尔曼·赫恩(Hermann Herne)是一位诗人和文学家。

他是年轻人、不成熟的多愁善感和鲁莽鲁莽的混合体。

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一些。

当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沿着安排好的路走时,海尔恩已经在努力走自己的路了。

他似乎很少花时间在学习上,但他知道很多,并且鄙视这些知识。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和言语,他比别人活得更热情、更自由,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有一种蔑视。

他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中,生命是活着的,现实是死的。

他聪明、反复无常、放荡、忧郁,似乎很享受他的那份悲伤。

汉斯对这个不寻常的朋友很感兴趣。 渐渐地,他们的友谊越来越深。

Heerne厌倦了每天的学习,所以他来到了Hans。

为了陪伴他,汉斯占用了他的学习时间,他不得不利用剩下的时间加倍努力,以免耽误他的学业。

海耶恩在朋友面前如此尽职尽责,他说:

“这是赤裸裸的奴隶制。 ”

“你一点也不喜欢,你不是自愿的,只是出于恐惧,害怕老师或你父亲。 如果你像这样学习,你将被视为拥有第一名。

一,二,那又怎样? 仅仅因为我排在第 20 位并不意味着我比你更愚蠢,这些正在寻找排名的人。 ”

汉斯很惊讶。 但即使他们不追求同一个方向,似乎也不影响友谊的延续。

青年的内在需求很简单,而现实却很残酷。

尽管汉斯努力通过陪伴朋友来弥补他错过的功课,但老师们仍然对乖张的海耶恩充满了偏见。

他们一再警告两人,并千方百计阻止他们来去。

在现实的压力下,汉斯不得不与朋友保持距离。

但是,当他们的一位同学溺水身亡时,情况再次发生了变化,死亡的威胁第一次弥漫在周围的环境中。

最初,这是惯例。 根据以往的经验,神学院的每个班级,在神学院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中,总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一次或多次学习。 有些人因各种原因死亡,有些人是自愿或被勒令辍学的。

但当不幸真的发生在他们面前时,学生们仍然感到震惊和害怕。

当溺水儿童的父亲前来认领孩子的尸体时,看着孤独凄凉的身影,许多学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这一事件深深地触动了年轻人的心。 汉斯决定向他的朋友坦白,并试图挽回它。

海耶恩起初固执地坚持自己受到伤害的自尊心,但后来他与汉斯和解了。

他们继续像以前一样交往,甚至比以前更公开。

在海尔恩的影响下,汉斯对自己在学校的成绩越不满意,就越是冷漠地切断了与其他同学的联系。

渐渐地,他再也没有理由把自己当成模范学生,鄙视别人。 是的,骄傲和自负不再适合他。

对于循规蹈矩的人来说,身边有一两个特立独行的人是一种威胁。

同学们讽刺地嘲笑他们,老师和校长明确禁止他们互动。

但汉斯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地维护这段来之不易的友谊。

他开始公开反对学校当局,与此同时,他的神经衰弱变得越来越明显。

他总是累了,想躺下,睡着了,甚至在课堂上晕倒了。

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他不愿意再吸收任何东西了。

他似乎一天比一天虚弱。

在学校这边,汉斯和赫恩仍然不被允许来回走动,甚至连走路都被明确禁止。

这种无国界的干涉,加上教条环境的束缚,最终让海耶恩难以忍受,干脆通过出走来表达自己的**。

海尔恩的离开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当人们认为他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时,他被警察完好无损地送回了学校。

当然,这件事以海尔恩被学校开除而告终。

起初,有很多关于赫恩和他的逃跑的讨论,但后来负面言论逐渐改变了方向。

有些人甚至将他们曾经因恐惧而避免的逃跑视为一只飞走的老鹰。 ”

海恩挣脱了神学院的束缚,勇敢地飞向了自己的天空。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摆脱了外界的期望,成为真实的自己。

成为自己有时是一场漫长的斗争,但也要做好准备,实现飞跃。

汉斯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声誉一落千丈,成绩一落千丈。

虽然他几次短暂而虚弱地振作起来,但总是徒劳无功。

老师们责备他,但他以善意和恭敬的微笑回报了他。

校长写信给汉斯的父亲抱怨汉斯的行为,父亲写信给儿子表达他的愤怒和仇恨。

一时间,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了汉斯,一个曾经好学的少年,被认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变得顽皮、懒惰、绝望。

他曾经是领导者,受到所有人的追捧。

“现在小马驹超速行驶,倒在路边,没用。 ”

最终,校长和医生各自写信给汉斯的父亲,把这个绝望的孩子送回家,没有希望回到正轨。

所有的复仇,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此时的汉斯只想休息,睡个好觉,痛哭流涕,尽情地做梦,在经历了种种折磨之后,他唯一渴望的就是纯洁。

然而,现实终究不能接受他,学校把他淘汰了,父亲仔细观察了他,言语中不乏礼貌和陌生。

经过短暂的休息,汉斯找不到出路。 他被分配到一家铁匠铺学习生存技能。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鞋匠弗莱格的侄女艾玛。 艾玛活泼的性格唤醒了男孩懵懂的感情,引导他初尝爱情的滋味。

但汉斯的神经太紧张了,时间太长了。 有些习惯早已不知不觉地成为他的束缚。

他从懵懂到被爱面前一下子推到面前,就像把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直接扔进水里一样,他会不知所措,他会拼命挣扎,他可能会淹死。

汉斯的恋情也不可避免地破裂了。

他的生活似乎从来就不属于他,而是被外力控制,向前推进。

他对生活感到无能为力、疲惫、没有方向和绝望。

渐渐地,他学会了喝酒,把杯子拍在桌子上,像其他人一样大喊:“姑娘,吃饱了! ”

在一次醉酒的经历之后,汉斯走到冰冷的水边,一劳永逸地结束了他的痛苦。

汉斯的葬礼有很多人参加,包括他引以为豪的老师、校长、牧师和鞋匠弗莱格。

校长轻轻叹了口气:

“这孩子本来很有前途的。 可惜老天爷嫉才,真是倒霉! ”

然而,这真的是嫉妒的人才吗?

父亲感叹道

“我真的不明白他是个多么聪明的孩子,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上学,考试——不幸是如何突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他身上的! ”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真的吗? 直到汉斯去世,父亲才看清真相。

只有鞋匠弗莱格默默地陪在他身边,他的心像镜子一样清澈。

最后,他指着那些穿着长袍穿过教堂墓地大门的人,低声说:

“他们在强迫孩子们迈出这一步方面发挥了作用。 ”

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可能是一片沼泽,而其中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黑塞在《车轮下》一书中抱怨了当时德国神学教育的弊端,也为现代教育敲响了警钟。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发掘孩子更多的可塑性,让这些“树苗”茁壮成长,不至于被过度“砍倒”?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爱,教育者必须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才能唤醒孩子懵懂的灵魂。 ”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一棵树,一朵云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

这部作品堪称时代的悲剧,悲剧有时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问题。

死者早已不在人世,活着的人应该得到鼓励。

汉斯和赫尔曼·赫恩分别象征着黑塞对自我的拉扯,一个注定“变形”,一个渴望自由,挣扎着挣脱。

最终,对自由的渴望挣脱了束缚,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 被捆绑的,永远被勒死。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是如此,杀死一部分懦弱的自我,可以换来新的生命和成长。

尼采说“生而自由,但总是被锁链束缚。 ”

世俗的标准、外界的判断和他人的期望......在这个世界上,看得见的枷锁和看不见的枷锁无处不在。

但人生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不要轻易让自己任由自己不喜欢的环境摆布。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活着是为了找到自己,做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期望。

温素素。

相似文章

    平凡的世界 我们一生都在尽力做平凡

    平凡的世界 围绕着邵安和少平两兄弟的人生经历展开。以 年代中国农村生活为背景,刻画了当时各行各业普通人的生活,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分而立,展现了奋斗与理想 友情与爱情 自尊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与纠葛,等。转眼间多年过去了,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磨难,无法爱的无奈和不甘平凡的勇气,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习习惯了...

    纵观一生,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过程。没有永远绽放的花朵,也没有不老的青春,到时候,老该老,老该走。毕竟,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既然是路人,又何必执着。为了生存,我们常常活得如此忙碌,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欣赏和珍惜它。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世上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回不去的时光,最好的地方,就是你没去过的地方。但我们忽略...

    爱自己是你一生必须做的事情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我想说的是,爱自己是你一生必须做的事情。人生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我们在这条河中漂流,经历跌宕起伏,感受生命的洗礼。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爱自己。爱自己,不仅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还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和情绪。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

    《沉思录》:古罗马皇帝奥勒留一生的精神反思

    编辑推荐 .古罗马皇帝的人生哲学,人类历史上永恒的生命哲学。.未删节的完整翻译,配上与书的思维导图,快速厘清全书的思路!.一本充满干货的书,为人做人,与世打交道,自律,为人待人,告别迷茫 焦虑 纠结 拖延,过上没有内耗 平躺 不紧张的生活。.生命的 答案之书 如果你犹豫不决,问哲学。让理性 把握 欲...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一生都生活在焦虑中?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似乎有了习快速发展的步伐。短短年,我们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年才走完的道路。这种长期高速冲刺的模式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也可能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人无法度过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总是在追求更高的成就 更好的职位和更高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