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汽车行业两大品牌带来热点话题,一是苹果彻底放弃车业,二是梅赛德斯-奔驰决定放弃全电动计划,再次将内燃机汽车技术更新提上日程; 看来欧美车企对汽车电动化的热情正在下降,现在只剩下少数几家企业对中国汽车工业充满热情。
为什么态度会发生180度大转变?
大多数汽车爱好者认为,究其原因,是他们在中国汽车工业中无能为力,在电动汽车产业建设上已经明显落后。 不,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确实比较完善,产业规模是决定整车制造成本的关键,控制成本的能力才是企业制胜之道; 因此,无论是奔驰还是大众,客观上很难与自主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 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加快新产业建设和新技术研发,要迎头赶上。 所以真相绝对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强化优势,弱化劣势。
这是梅赛德斯-奔驰和多家欧美车企需要做的,既然短期内不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阵营中与中国企业竞争,不如先加强优势; 梅赛德斯-奔驰的优势在于内燃机汽车,也就是俗称的燃油车,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正在快速增长,但燃油车仍然是当前汽车市场的基石。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进一步优化内燃机汽车,即使是在最后阶段,因为它在这个阶段所能创造的价值仍然会高于新能源汽车。
稳扎稳打,走得更远。
梅赛德斯-奔驰只是放弃了“全电动计划”,而不是完全放弃了电动汽车,所以梅赛德斯正在做的是“双向奔驰”,包括德国和一系列欧美国家。 通俗地说,就是在稳市场必备阶段强化内燃机汽车优势,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幕后建设的投入; 之所以需要“悄悄”推进三电技术的研发,根本原因显然是为了避免这一概念对汽车市场用户的影响。 说白了,就要避免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概念,造成汽车市场用户的认知偏差,否则,后续必定是新能源汽车和内燃机汽车的第一仗,就像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样。
同理心,如果我是奔驰,我不会着急。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卷化”程度实在是太惊人了,不管是第一商用企业还是整车厂都在激烈竞争中,竞争的激烈程度都相当夸张。 然而,电驱动技术带来了汽车综合性能的严重同质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同一条皮带上的水平基本一致,甚至现阶段的整车设计也高度收敛! 那么这些车企是如何竞争的呢? 面对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同等成本控制能力的阶段,车企的竞争出现了“口水战”。
同时,还有一场战争,这已经是企业的融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演的马修效应,或许真的能够消灭绝大多数车企; 当然,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因为在达到该水平之前将采取措施。
不过,战局短期内不会停止,一些车企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财务压力,就像高河汽车一样; 因此,这些车企需要注资,这对外企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与其白手起家开发一整套架构,不如与这些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虽然这些车企在竞争中看似处于劣势,但其完整解决方案的水平和价值并不逊色于一线品牌。 所以当这些车企最需要资金的时候,他们抛出了橄榄枝,这些外企可以走很多弯路。
因此,目前的“内卷化”正在为一些外企创造机会,奔驰无需担心。
苹果放弃汽车业务的决定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它正准备携带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 而完全自动驾驶并不是一个十年或二十年就能实现的目标,至少对于个别市场用户来说是这样。 因为全自动驾驶不仅是对车辆软硬件平台的考验,也是对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的考验,而打造一套立体智能交通的投资是巨大的,而世界上能够承担这一成本的城市屈指可数。 关键是,在构建了这样一个立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之后,城市通过该系统“实现”的周期必然会很长,很难看出是否会有这样的基础设施。
目前,全自动驾驶似乎更像是为汽车电动化打造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小菜一碟”,所以苹果选择暂时放弃并没有错; 汽车先完成全电动化和高智能驾驶舱领域后,再考虑智能驾驶,这个过程会很长,已经造车的车企可以挂个“蛋糕”慢慢转型,而一直没有造车的苹果公司也撑不起,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
就是这样。
天河汽车小编,欢迎转发评论。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