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很多人都能认出一些名人的另一面,比如鲁迅,他曾经在读书时通过文章误以为自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穷穷文人,直到后来才知道自己每月的稿费换算成了今天的人民币, 差不多是150万。
此外,他私下里绝对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他的日记里有很多干巴巴的幽默。
而且他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名言“汉字不灭,中华必灭亡”,这是怎么回事?
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想到竟然是鲁迅说的,于是去查了一下,真的找到了出处。 这是今年的一次采访。
当年5月中旬,当日本继续侵占中国时,有记者采访了他,提出了几个关于抗日救国的问题。
其实,如果你看他所说的所有的话,你就会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所谓的对中国文化的彻底反抗,而是感觉当时的人们被复杂的汉字所限制,导致文化水平远低于邻国。
事实上,他想简化案文,以便有效地推广。
这句话在那个时代非常贴切,因为当时最大的敌人日本的识字率高达40%,我国当时没有计算,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文盲率全部达到了80%,那一年甚至可能更高。
多么可怕的对比!
鲁迅先生还用了两个词,“生姜”和“鸭子”,就算现代社会的孩子想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在那个时代,这还是识字的部分,太繁琐的字也会阻碍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平。
当时不光是鲁迅,还有很多和他观点相同的文人,比如胡、曲秋白、钱玄通等,他们都是新文化的推行者,并没有鲁迅所说的那么震撼。
鲁迅想简化或删去一些复杂的汉字,甚至有学者和大师说,应该用容易记忆和书写的单词来代替汉字,比如拉丁文。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方法没有奏效。 )
中国现在强大,自然不了解过去的困境,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普遍绝望,从爱因斯坦的评价中可以看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还访问了中国的上海和香港,并在日记中留下了他的观察结果,但是,这并不积极,他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的孩子肮脏、勤劳、迟钝。
我只是不知道如果他今天看到中国,他会怎么想。
一个时代有自己的背景,像鲁迅和那些学者,他们想要的是让中国人尽快摆脱愚昧,接受良好的教育,跟上世界的步伐。
当时,为中国流血的人们尝试了太多的方法,多次失败,没有屈服,但幸运的是,他们最终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多高层人士也感受到了人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所以实行简体中文,这让全国的人才数量越来越多,但即使实行了几十年的简体中文,在17年的抽样调查中, 中国的文盲率仍达到528。(没有找到近年来的数据。 )
可见,在鲁迅先生的时代,复杂的写作确实成了障碍。 他说这番话,并不是要批判中国文化,而只是为了完成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