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泉是中国小提琴制作界的领军人物,是第一位被国家派往意大利学习小提琴制作艺术的小提琴制作者。 他曾在各种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20多个奖项,其中包括4枚金牌。 1989年,文化部、原轻工业部联合表彰郑泉,授予他“中国小提琴大师”荣誉称号; 2005年,意大利驻华大使孟伟雄先生代表意大利向郑泉爵士颁发功绩勋章。
郑泉的乐器具有出色的音色工艺,并在意大利小提琴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风格,深受演奏家和收藏家的喜爱。 国内外许多音乐家都用他的小提琴举办独奏会和唱片。 他的乐器被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台湾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
老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
郑泉出生于一个具有爱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7年务农、5年留学的经历,让他亲身体验了国家的贫困落后,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他立志投身于国家建设,振兴中国小提琴制作产业。 他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名誉,时刻牢记祖国对他的厚大信任。 有一次,他在意大利参加比赛时,发现获奖作品上的作者国籍标签上标有意大利,于是他找到大赛组委会,坚持要把标志改成中国,因为他认为,虽然自己远在国外,但代表中国参加比赛,获得奖牌是中国的荣誉。
还有一次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在郑权面前发言的欧共体秘书长抨击中国的**政策,抱怨中国以廉价商品倾销占领国际市场。
作为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郑泉的事迹被写入北京市中学道德品质教育课材,激发了广大中学生的爱国情怀。
熊出国,不忘使命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小提琴生产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第一门生意兴隆,急需优质乐器。 在此背景下,文化部决定派郑泉赴意大利深造,学习西方悠久的乐器制作艺术,发展中国的小提琴制作事业。
郑泉深知责任重大,在意大利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在各国举办的小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14个奖项,其中金牌3枚。 当他学业成功,在意大利成名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意大利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人能做好一把小提琴是不够的,要想提高中国的小提琴生产水平,就要通过办学培养一批小提琴制作者。 中国使馆反映他回国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拨出5万美元作为他回国办学的启动资金。
1988年,郑泉带着十个装满材料、图纸、材料的木箱回国,在第一学院建立了小提琴生产研究中心,建立了从附属中学、本科到硕士的10年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小提琴制作人才。
郑泉回国后,国外公司聘请他工作,有过几次调岗的机会,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在一线从事小提琴制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继续攀登,上下
当郑拳在意大利获奖时,有人认为这架钢琴是意大利制造的,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小提琴。 因此,回国后,郑泉发誓要在中国土地上制作100%中国小提琴,并赢得国际奖项,并于1990年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节小提琴制作比赛的金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后来,他于1991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中实现了用中国生产的木材制作小提琴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愿望。 郑泉还提议中国演奏家在小提琴演奏比赛中用他的小提琴获奖,现在,很多小提琴家都用郑泉的小提琴获得了国际奖项。 郑泉还提出让他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现在,他的学生在各国举办的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了近百个奖项。
郑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不断创新,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会、霍英东科研、文化部、人事部等多项科研工作,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20余篇。 为了收集中国小提琴制作材料的标本,他走遍了大庆安岭和小庆安岭、长白岭、金沙河流域,以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他的一些研究成果领先于国际研究标准,他被任命为意大利克雷莫纳小提琴博物馆科学委员会成员。
曾多次担任美国、意大利、保加利亚、马耳他等国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的评委,积极推动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在中国举办,为中国年轻小提琴制作者搭建了脱颖而出、与国外交流的平台。
让中国小提琴在国际小提琴制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小提琴制作者队伍,就必须培养年轻的小提琴制作者。 郑泉在***学院开设了小提琴制作研究专业。 30年来,培养了近200名小提琴制作人才,为中国小提琴制作产业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我国现有5所已设立小提琴制作专业的**学院中,有4所聘请了***学院小提琴制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担任专业教师。
郑泉还担任国内最大的两家小提琴制造商的顾问,定期到企业举办讲座,提供技术指导,提高了公司小提琴产品的质量。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小提琴制造业已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 中国小提琴不仅在国际小提琴制作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40年来,郑泉始终坚持自己制作小提琴,从未停下脚步,体现了他对小提琴制作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工匠精神。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供稿)。
*:中国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