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com 评论员乐水。
近日,有报道称,由于多家欧洲光伏企业停产倒闭的危机,欧盟正在准备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表示,大量中国光伏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后,对欧洲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欧盟有意利用对华反倾销调查,在新能源行业搭建“小院高墙”,保护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欧经贸合作始终以互利共赢为前提。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欧洲,不仅可以帮助欧洲自身的能源结构转型,还可以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做出贡献,这对中国和欧盟共同推动《巴黎协定》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欧盟不应通过“零和博弈”的有色眼镜看待中欧之间的新能源,更不应以“去风险”为借口削弱双方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日益成为各国青睐的朝阳产业。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500亿美元,风力发电机组、光伏板、锂电池等绿色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6%3%。由于传统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赖度高,欧洲更加重视自身能源结构的转型。 2022年,欧盟光伏和风力发电量首次超过天然气,达到总发电量的22%,创历史新高。 去年3月,欧盟还设定了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从目前的32%提高到42%的目标5%。
与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计划相比,欧盟自身的新能源产能严重不足。 据统计,欧洲企业仅占全球太阳能多晶硅市场的11%,太阳能电池市场的1%,光伏组件市场的3%。 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的新能源产能不会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生产了全球约75%的太阳能电池和70%的太阳能组件。 根据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产品占全球光伏面板产能的80%以上,而欧盟只有9家光伏制造商。 中国光伏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无可比拟的产能和成本优势,足以填补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巨大空白。 中欧在新能源领域互补性强,理应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但双方正常的经贸关系频频受到欧洲保护主义和政治偏见的干扰。
早在2013年,欧盟就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近年来,随着欧盟对华竞争意识的增强,对中国“过度依赖”的呼声不断。 2019年,欧盟发布《中国战略展望》报告,首次将中国定位为“经济竞争对手、制度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在强烈的“焦虑感”驱使下,再次将矛头对准了中国的光伏产品,甚至鼓吹要“夺回被中国偷走的产业基础和市场”。 去年1月,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将欧盟新能源产业的“去风险化”与减少中国光伏产品进口联系起来。 种种迹象表明,欧盟在经贸问题政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续下降。 然而,如果欧盟盲目推行最好的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导致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碎片化,导致中国和欧洲的双输局面。 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欧洲的光伏组件和风力涡轮机数量将比2020年高出25%-30%。 欧洲新闻**《欧洲动态》也表示,由于欧洲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限制,欧洲可能难以完成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零和博弈”不是中欧关系的背景色。 中欧在经贸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在国际舞台上,中欧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拥护者,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欧应共同努力,为全球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不应让对华“去风险”等政治喧嚣影响中欧友好合作大局。
编辑:江新宇,张艳玲,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