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财经2月7日电 (记者 李春晖)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0%以上,是稳定生产和供应的重要压舱石。 但由于粮食准公有性质和行业利润率低,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薄弱、财政实力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
2023年,我国将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主产区无疑是增产保供主产区。 为调动主产区聚焦农业、抓粮的积极性,解决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倒挂”问题,2024年首份文件作出多项部署,让主产区“抓粮不亏”。
推广横向福利薪酬,看“真金白银**”。
由于粮食产业利润率低,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主产区地方政府需要给予大量财政补贴,导致粮食大产县往往经济薄弱、财政贫困县。 但是,相对落后的主产区将生产的粮食交给相对发达的主销售区,这实际上伴随着粮食补贴和利益转移,存在“贫困地区”补贴“富区”的嫌疑。
为了兼顾社会公平,多年来有学者提出,主销售区应补偿主产区的利益。 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它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缺乏统计数据。
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今年要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 财经委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说。
2024年,一份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跨省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合作。
韩文秀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基本思路是综合考虑粮食生产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由主产区向主产区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推动横向效益补偿见真金,进一步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合作方式,采取更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主产区抓粮不亏。
此外,一文还多方面加大了对粮食大产县的支持力度。 比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适当提高省级投资补贴水平,取消粮食大产县配套资金要求; 落实提高粮食大产县公共服务能力等行动。
在主产区扩大加工业,在当地进行转型和增值。
为了解决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倒挂”问题,除了优化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贴补偿力度外,还需要培育和扩大其内在活力。
主产区粮食资源丰富,但以原粮生产为主,粮食加工业总体规模小,当地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附加值低。 韩文秀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的一号文件“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
1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产品生产、初级加工、精加工协调发展,促进就近地转化增值。 支持东北地区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发展,打造食品饲料产业集群。 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这些安排是支持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宇告诉中国网财经,主产区加工业在当地发展,运输成本低,也能带动当地就业,保持当地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一文支持主产区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也有利于产业集群建设,形成“1+1>2”效应。 “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后,不仅有利于打造区域品牌,也有利于要素的集中配置和资源共享。 钟煜分析说,“产业集群使一、二、三产业对接效应更大,辐射范围更广,抗风险能力更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远胜于单个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