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财经12月22日电(记者李春晖)**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 会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跨省横向利息补偿机制”,引起关注。
原来,我们对粮食大产县补贴比较垂直,自上而下,省与省之间没有横向的福利补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宇告诉中国网财经。
2024年,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确定13个省级单位为粮食主产区,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重任。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粮食生产越来越集中在主产区,2024年,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78%以上。
然而,由于粮食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和产业利润率低,地方政府为了调动粮食种植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往往不得不给予大量财政补贴,导致粮食主产区面临“粮食生产大县、经济弱县、 以及财政贫困的县”。
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主产区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导致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资源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主要销售区域通过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越来越快的经济增长,逐渐拉开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钟宇说。
在这种背景下,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主产区将自己生产的粮食交给了相对发达的主销区,实际上伴随着粮食补贴和利益转移,存在“贫困区”补贴“富区”的嫌疑。 本着“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主销区域应补偿主产区域的利益。
钟宇表示,在产销区建立跨省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有助于提高主产区的财政能力,从而加强其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建设,逐步缩小与主销区的差距。
他还指出,效益补偿不仅限于资金的形式,还可以包括产销领域之间在科技、人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合作甚至帮扶,从而在调动粮食种植主产区积极性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高质量发展。
但目前,产销区各省之间的横向效益补偿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操作难点在于缺乏粮食流向统计数据。 “现在我们是全国统一的市场,商品粮在全国流通,很难统计每个主产区发来了哪些销售区的粮食,每个销售区还剩下多少。 如果黑龙江的粮食只流向广东,这两个省份很容易在“一对一”的基础上补偿自己的利益,但现实并非如此。”
在缺乏粮食流向的详细数据的情况下,钟宇建议,可以启动各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对不自给的部分通过一定的换算标准进行计算,计算出补偿金额,交给**,形成“资金池”,再分配给各主产区。
通过产销区跨省横向利益补偿,增强全社会粮食安全责任意识。 钟宇说。
此外,在粮食生产方面,**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超过3万亿斤”。 到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超过3万亿斤”。 去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4年产量目标并未明确体现“增产”方向。
对此,钟宇表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不是短期工程。 “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也是历时10多年才完成。 这是一项跨周期的工作。 ”
据他了解,自去年提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以来,**与各地政府一直在密集开展讨论论证,并已着手制定相关方案。 “不同地区结合自身条件挖掘产能提升空间,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等,都需要经过多轮论证,不能急于求成。 ”
“乡村振兴”是往年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今年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综合振兴”。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城镇化过程,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城镇化特征,两者之间必然会出现“人”的争夺
钟宇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是从人口流动的“数量”来判断的。 两者的整体发展主要是畅通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双向流动,让人才在市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下,投身于最能发光、创造更大价值的领域。 从长远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会越来越模糊,差距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