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慧英。
编辑午夜。
海信如何再次成长?
上任一年多后,海信董事长贾少谦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外部,海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内部,海信面临着庞大组织带来的挑战。
目前,海信拥有四家上市公司:海信视频、海信家电、三电控股、前兆光电; 并且有很多品牌,如海信、东芝电视、古洛尼、科龙、荣盛和ASKO; 黑白电全覆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来源:海信官网
目前,海信的营收已经超过2000亿元,这个千亿的巨人已经成立55年了,员工超过10万的大公司,难免会生病,不乏影响效率、影响运营质量、影响发挥能力的内在因素。
这些影响海信持续增长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2024年元旦过后,海信全体员工陆续收到三封邮件:“数字化转型***用户运营***管理数据***
五天内发出了三封电子邮件,海信发布了改革的决心。 “台阶要大一点,但要想一想,再走一步”,贾少谦明确了海信的变更要求。
今年是海信70后管理团队的第二年,也是海信“五三”战略的第二年。海信的各项业务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海信必须顶住压力,稳扎稳打。
如何推动变革,成为敏捷的海信集团,还是贾少谦和海信在2024年的新命题,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自1969年海信的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成立以来,海信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55年来,海信离不开“魂人”周厚健。
掌管海信30年的一号位,外界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低调正直,低调的他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正直的他爱恨分明。
周厚健有很多名言,其中一句就是“做电视是别人的一顿饭,却是海信的生活”。 “长期以来,电视业务一直占海信整体业务的百分之九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改革,周厚健并不是只想做电视的事情,他开始带领海信走向多元化。
在周厚健的带领下,海信不断有新的业务,除了不断加大对电视业务的投入外,还将深入白电领域,通过不断的并购和合资企业的成立,拓宽业务版图,同时,海信也在多条腿上行走。目前,海信已布局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精准医疗、汽车电子、光通信、芯片等领域。
2022年,一如既往的低调,周厚健告别海信,成为海信“终身名誉董事长”; 第二年,海信迎来了林岚和贾少谦两位董事长,海信也迎来了70后掌权的舞台。
如果说周厚健时代的海信是航海时代,那么贾少谦时代的海信就是变革的时代。 以前周厚健担心海信还没长大,现在贾少谦更关心海信的大公司病。
目前,贾少谦面对的是一家营收超过2000亿元,员工超过10万人的大公司。 海信的商业触角越来越丰富,大公司的病也显露出来。不同品牌的合作是不够的,“为年轻人设计的产品,却由不了解年轻人审美的老板来做决定”,“每个部门只关注自己的考核指标,部门墙越来越厚......”。
在注重效率的商业世界里,如何解决大公司的问题,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集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天花板。 大多数公司给出的答案是改变,海信也不例外。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贾少谦也表示,当企业真的有大企业病的时候,肯定是发展成通病了,所以“不要试图抓住典型来解决问题,要想真正治好大企业的病,还是要顶层动刀”, 为了“抓住根,抓住根,而不是结束”。
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贾少谦开始了海信自上而下的变革。 包括顶层架构、管控模式、业务组合以及人才考核和激励标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小庄派”上台是第一步。 在贾少谦出任集团董事长的同时,集团新任总裁余志涛、海信集团总会计师刘鑫、升任集团高级副总裁朱丹,都是70后,可以说是“海信”的土生土长; 与集团一致,海信旗下上市公司也在同时换血,这是海信集团成立54年来的首次全面交付。
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来源海信官网
此外,在组织架构方面,据《中国企业家》报道,2023年9月,海信集团重启结构调整,成立消费业务群,统筹海信视频、海信家电两大产业集团,以及海信国际营销公司和中国营销总部。
这与海信最近发布的《用户运营》高度契合:海信集团在用户运营能力、流程、方法、基础设施等方面统一语言、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确保品牌、产品、研发、营销、服务形成合力。
2022 年 5 月,海信内部有一项名为“533”的战略——这意味着在海信成立 53 周年之际,将实施三年来的第一次变革。 今年是第二年,困难和挑战更大。
所谓大象难扭亏为盈,大公司的病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多年积累的,这就决定了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对于海信来说,业务板块越来越大,品牌圈也越来越大,各子公司和品牌的协同是对海信整体生态的考验。
很多改变其实都是从改变思想、打破旧习惯开始的,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因为对人来说,最困难的就是改变自己,而改变是违背人性的。 贾少谦直言不讳地说。
面对困难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诞生于国有企业,海信几十年的发展以稳健著称,并强调发展的安全性,但在新的阶段,海信也在考虑新的能力,在股市中奋力拼搏。
正如贾少谦所说,“未来海信要想建更高更强的现代化建筑,就需要用新材料、新技术来做——在海信原有理念之上,发展新的能力。”
周厚健时代的海信曾痴迷于此,希望实现从“家电公司”到“高科技公司”的华丽转变。 这句话也写在海信官网上。
工程师出身的周厚健对技术有着近乎严格的要求,被誉为“技术妄想症”,在他掌舵的30年里,技术已经刻在了海信的基因里。
因此,科技是企业,贯穿海信50多年的发展历程。 周厚健时代结束后,海信总结了“五宝”,其中之一就是“作为技术狂,为海信奠定了工程师基因,让创新研发成为海信澎湃的血液。”
在贾少谦时代,海信依旧把技术放在第一位。 “海信的理念,首先是以科技创企业; 二是稳定、健康、积极的企业氛围,这些都是需要坚持的,是海信的立身之本。贾少谦曾对《中国企业家》说。
从一家传统的家电厂商,成长为一家高科技公司,海信的路很长,并不容易。
早期,包括海信在内的中国家电厂商受芯片影响,被困多年,不仅影响了厂商的长远发展,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家电厂商在上游产业链定价上的话语权不高。
直到2005年“鑫鑫”问世,海信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数字处理芯片的垄断,成为国内彩电行业的重要突破口。即便是现在,海信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电视厂商之一。
海信8K AI画质芯片,图片来源:海信官方微博
2023年4月1日,海信旗下上市公司海信视频发布计划,分拆子公司青岛鑫鑫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鑫微”)在科创板上市。此前,海信视频曾发布过关于欣欣微分拆上市规划的暗示性公告,此次方案进一步详细披露了欣欣微的分拆上市计划,并明确了欣欣微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技术上的投入,让海信有了源源不断的产品动力。 以电视品类为例,十几年前海信就开始推广ULED显示、激光显示这两条技术路线,加速新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并通过资本合作打通全产业链。
如今的家电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像海信这样的传统厂商,另一类是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家电品牌,后者通常的打法是低价。以小米为例,2019年,小米以性价比打开了电视市场,并在国内市场出货量榜上名列前茅,这给海信等传统品牌带来了压力。
然而,低价并不是长久之计,单靠性价比的模式并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这是人们的共识。 更重要的背景是,家电市场已经进入库存阶段,随着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的出现和短**,游戏、电视等娱乐方式的出现不再是人们的刚性需求。 据路途科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机出货量为3656万台,同比下降8台4%。
需求在减少,市场竞争在加剧,消费者对家电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迫使企业在新市场转型,高端化转型势在必行。
此时,传统家电品牌多年的技术积累尤为关键,对于海信来说,技术是这家传统厂商向高端转型的信心。
据路途科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市场,海信电视出货量为800万台,同比增长10台7%,市场占有率为23%; 小米电视出货量770万台,同比下降11台9%,市场份额为21%2%。
海信视频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在中国线下高端市场,海信电视零售量份额将达到364%,同比增长5%7%。同时,海信也加大了研发力度,近五年半的时间里,共计研发了94个16亿元。
其实,高端是贾少谦时代的海信关键词。在2023年亚布力论坛上,贾少谦认为,高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建立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跳出低水平竞争,坚持做高端或高端产业。 ”
高端给了海信不错的表现,也是通往未来的护城河。 从去年的表现来看,中信**表示,目前欧美持续高通胀的背景下,消费需求逐渐减弱,如果后续海外需求大幅萎缩,将对国际电视品牌形成不小的压力。
除了市场需求减弱,家电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不仅是国内、格力、美的、小米、华为等厂商,三星电子全球都是海信不可忽视的对手。要想站在潮流的前沿,海信还需要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这也意味着,仅靠高端电视或许无法抵挡行业的衰落,海信也要为自己寻找新的解药。
2023年,海信的年营收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但海信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在更多地方成长,是“年轻强派”领导班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不过,为了在股市上成长,贾少谦的负担不小。
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了给海信寻找新的增量,贾少谦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
在经济之声节目《企业家说》中,贾少谦提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度过。 他走访了海信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北美等地的市场,花了大量时间走访国内外企业,涵盖制造业、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
显然,全球化是海信成长的重要方向。
对于海信来说,全球化并不陌生。 早在2006年,海信就提出了“大头海外”战略。 随着国内家电市场内卷化的加剧,海信全球化的步伐越大,18年来,海信通过并购、营销、自建,在全球拥有20多个研发中心、66个海外公司和办事处,海外工厂十余家。
海信海外工厂,来源为海信官网
据贾少谦介绍,海信集团2023年海外营收为858亿元,占比426%。以主营商业电视为例,根据**c revo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出货量总计8918台90,000辆,下降17%,海信电视出货量12434万台,出货规模继续扩大,同比增长223%,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三星。
全球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本地化,它影响着公司海外扩张的上限。 在贾少谦看来,海信全球化的核心在于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就是建立海信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营销机构、生产基地,实现科研、生产、营销的一体化运作,同时通过品牌运营和体育营销将品牌出口。这样一来,海信就不再是过去简单的OEM制造工厂,而更像是一家集品牌、品质、服务于一体的中国企业。
另一方面,除了在海外寻找增量,海信也在进入跨界的新赛道。
去年6月,结束对日本三电公司的考察后,贾少谦向外界明确了海信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之一——汽车电子。
贾少谦表示,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领域技术的长期积累,海信已悄然进军汽车电子领域,实现了智能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技术与汽车压缩机、汽车空调系统的有效结合。
海信布局汽车电子的行动可以追溯到三年前。 2021年5月,海信家电收购了日本三电控股,后者是全球第二大汽车空调压缩机业务。
2022年9月14日,海信还与蔚来汽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包括汽车空调、汽车热管理系统、智能交通、车路协同、新型显示及多技术产品等)、海外市场拓展、家电集中采购等领域开展合作。
围绕造车的一系列行动,海信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转型布局。
贾少谦曾透露:“我们正在努力转型。 除了知名的家电C端行业外,目前海信正在攻克医疗、智慧城市、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B端高科技产业。”
必须承认,一个进入发展第55个年头的大公司,依然在改革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需要面对未知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穿越周期的长远主义。
正如贾少谦所说,无论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创业者都应该永远充满信心和希望。 有希望,有希望去投资,去冒险,去等待不可避免的收获。
现在,海信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期,其变化缓慢而稳定,外界也在关注贾少谦最终会把海信带向何方。
本文的标题图片在海信的官方网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