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意想不到的历史回旋镖,狠狠地砸在了美国人身上! 怎么了? 咱们先从采访普京的美国人卡尔森说起:我前两天说过,他已经做过**了,而且他是美国人,他一定会把采访普京的价值抹掉,他得到一点渣滓就停下来! 所以会有普京的采访,这只是第一波,然后会有第二波、第三波和第四波......他会慢慢吃的! 这两天,第三波来了:卡尔森化身美国老奶奶刘,走进莫斯科大观园! 他发布了两段**。
第一段是莫斯科地铁系统,当他进入俄罗斯地铁时,他拼命寻找亮点:哇,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太先进了! 莫斯的地铁,是那么的艺术,是那么的整洁,是那么的干净......然后他展示了纽约地铁的场景:它很脏,一只老鼠在铁轨上拖着什么东西! 这种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那种感叹,这里用不了言语来形容,这里直接放上他当时拿的**,大家都感受一下。 第二段**是他去俄罗斯一家超市的时候,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这样一句话:哇! 哇! 哇! 他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一进超市,他还特意介绍:在在这里放十卢布,等你还车的时候,就可以拿回来,相当于免费。 然后,当他推着手推车去超市时,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当这些汽车被推到电梯上时,它们可能会卡在电梯上! 看到这里,大家都笑了:中国的超市基本上都是这样很久了,怎么还能当回事呢? 但美国没有! 接下来的过程就更搞笑了:卡尔森很“惊讶”,这种人拍戏前不会踩到点子,但人家只是惊讶而已! 然后他开始拼命地向美国人展示:莫斯科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牛奶,鸡蛋,奶酪和香肠,以及大量的苏打水,薯条和糖果。 还有其他事情,美国人仍然认为,由于制裁,他们不能再在俄罗斯买不到了!
最后,卡尔森面对拜登和西方,想出了一个非常无情的修补:我没有看到俄罗斯超市的货架空空如也,也没有看到制裁的影响。 为什么这句话是修补? 因为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很多西方国家的超市都经历过货架空空如也,很多东西都卖不出去的场景,比如英国,因为缺少胡萝卜、芦笋等普通商品,只能印在**上来掩饰耻辱!
后来,这些国家又陷入了混乱:比如鸡蛋短缺,西红柿短缺等等。
卡尔森的**,我们也把它放了起来,大家都感受到了。 卡尔森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之前说的理由是:他是美国保守派的头号舆论领袖,影响力不亚于特朗普,美党如此凶猛,而这两个**当然只是为了打拜登的脸:首先,他嘲笑他天天做事,结果, 美国的基础设施太差了,火车在三天内两端都脱轨了;二是嘲笑他和其他欧洲国家,拼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结果他的货架空空如也,俄罗斯的货架令人眼花缭乱!
普通美国人看到他的这两个**,肯定会大发雷霆,一定会认为民主党傻,治国无能,爱打仗! 所以这个**仍然是通过俄罗斯谈论事情和进行党派斗争的工具! 否则,卡尔森应该来拍摄我们的地铁,我们的超市。 说到这里,咱们更深入一点:一开始,为什么说卡尔森的两个**是美国的历史回旋镖?
这一切都始于 1959 年 9 月。
1959年夏天,当美苏还处于冷篇时,列宁格勒地区党委书记科兹洛夫率领代表团访问美国,参观美国造船业。 回国后,他带回了一封意想不到的信:艾森豪威尔本人写给赫鲁晓夫,邀请他访问美国。 赫鲁晓夫的反应是什么? 在此之前,没有苏联领导人访问过美国! 赫鲁晓夫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它来得太突然了,太不可思议了,我很想去美国。 于是他去了。
但当时苏联与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赫鲁晓夫在如何去美国,如何表明两国处于平等地位上,动了不少脑筋。
首先,他做了一个直接的决定:这次我要当小白鼠,坐上Tu-114大型民用飞机!
这里就要介绍一下图-114,这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95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再研制出的大型民用飞机,最大载客量220人,飞行距离可达14000公里,在波音747诞生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客机。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Tu-114 直到 1957 年才首次成功飞行! 民用飞机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首飞成功后,必须翻来覆去,经过各种测试,反复验证,才能真正批量生产,才能飞行!
但赫鲁晓夫想挽回面子,于是他冒着风险,坐上了Tu-114,然后去了美国。 效果非常好:飞机一落地,看着它巨大的机身,美国就有很多美国人,当时被这个空中巨人震撼了!
但是,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到美国,并不是为了展示苏联在科技方面有多先进,而是为了让赫鲁晓夫看看美国有多发达,这样他就可以了解与美国对抗的后果是什么。
于是艾森豪威尔悄悄地带着赫鲁晓夫参观了爱荷华州的加斯特农场,到了这个农场后,赫鲁晓夫就开始挑挑拣拣。 他先摸了摸一头猪,说:太胖了,浪费饲料! 然后他又抓了一只火鸡,说它太小了! 美国人看了看:嘿,你还硬嘴?
然后他被带到这个农场的玉米地里,已经是九月了,是收获的季节,所以赫鲁晓夫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收获景象!
这顿时触动了他! 因为1949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种了200万公顷玉米,同年,苏联遭遇了一场自然灾害,农业减产,只有赫鲁晓夫执政的乌克兰大丰收,苏联也挺过了当年的粮食危机。 这就是他喜欢玉米的原因!
然后有这么一个有名的**,他拿着玉米棒子笑得很灿烂!
在场的美国人笑了:他们终于赢了一场比赛!
这一事件也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规模推广玉米种植的决心,赫鲁晓夫结束美国之行后,提出苏联应在1960年将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2800万公顷。
至于效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苏联地处高纬度地区,不太适合种玉米,如果当年天气好,气温高,玉米就收割了; 如果天气不好,温度低,可能就没有收获了!
在那之后,赫鲁晓夫还是抱着一种既羡慕又有点口硬的态度进行美行,比如他去了纽约,看到了纽约的繁华。
所以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纽约是“一个大而嘈杂的城市,到处都是霓虹灯和汽车”,然后他转动笔说:大量的废气仍然让人感到窒息。
他去了好莱坞,提出要让梦露参加一个晚宴来欢迎他。 但梦露根本不知道赫鲁晓夫是谁,后来美国派人告诉她:在苏联,美国意味着两件事:可口可乐和玛丽莲梦露。
梦露一听,非常高兴,她喜欢这种赞美,所以她参加了。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是怎么写的? 他说他做到了“一群妆容浓妆艳抹、衣衫褴褛的美少女”、“不是很体面,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穿衣不容置疑”。
你感觉如何? 就是心被征服了,但嘴上,还有最后的倔强!
美国人怎么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来利用胜利呢?
不久,艾森豪威尔就派他当时的副手**,后来又派**尼克松去莫斯科,为了配合这次回访,他还特意举办了一场美国国家博览会! 尼克松做事很会,邀请他到展位上,递给赫鲁晓夫一杯事先准备好的百事可乐! 然后一边看着赫鲁晓夫喝酒,一边得意洋洋地看着他!
旁边的工作人员连忙补刀:美国人几乎每天都可以喝它,这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之后,尼克松领着赫鲁晓夫,给他看了一堆洗衣机、煤气灶之类的东西,然后他就面无表情,反其实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位苏联老奶奶!
赫鲁晓夫忍不住了,最后回答说:也许苏联人民在生活质量方面不如美国人民。 但是每个苏联人都能够获得国家分配给他们的住房,而美国的穷人却不得不露宿街头,这是事实! 如果我们把赫鲁晓夫在美国或莫斯科发生的事情与卡尔森这两天发布的**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世界变化得太快了,才65年,现在轮到美国人做刘奶奶了!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在1959年,美国人能够像对待饺子一样胜利地对待赫鲁晓夫,而现在美国的最高舆论领袖却承认美国本身就是一个饺子?
这背后,居然是百年轮回!
让我们从图片开始。
2019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1929年,在华尔街崩盘引发大萧条之前,最富有的01%的人拥有近25%的财富。 从那时起,美国这种极端的财富不平等自 1930 年代初以来一直急剧下降,到 1970 年代末,它已经下降到不到 10%!
赫鲁晓夫为什么当年去美国,一方面只能默默羡慕,另一方面只能嘴硬?
因为当时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不是历史的底层,但已经非常接近底层了,所以老百姓也过得很好,很多产品什么的,就算是社会底层的人也能消费得起, 所以这当然是一个繁荣的场面!当时苏联的经济还远远落后于美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然无法与当时的美国人相提并论!
但诡异的事情来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贫富差距一直在不断拉扯,1930年代被压制的比例一直**,2011年左右,已经接近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水平了! 1920年代美国严重的不平等又回来了! 说实话,卡尔森发布的这两段**,我们中国人看完之后,可能没什么感觉,但美国人,尤其是社会底层90%的人,不一定哦! 他们看到之后,一定会感到一种怨恨感,一种被剥夺感! 这就是卡尔森想要实现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可以假设,如果赫鲁晓夫再次被邀请访问美国,他还会像过去那样诚实地说美国在这里和那里不好吗?
绝对不行! 因为在1920年代,由于美国贫富严重不平等,很多美国技术人员觉得自己在美国活不下去,于是带着家人去苏联定居,让苏联的工业化一下子得到了一波“人才红利”!
现在卡尔森的两个**,上面对俄罗斯的钦佩,其实是无形的,让100年前,也就是1920年代,重新出现!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在1920年代,当美国的贫富差距达到第一个交叉点时,在那之后的几年内,美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也被称为1929-1933年的大萧条,当时蔓延到全世界。 现在美国的贫富差距早已过了这个十字路口,这个时候会不会也带来什么,我们也要保持警惕,但也要防范,如果出现小伙伴的个人债务比例过高,那么就要非常小心。
一个重要的提醒:留给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