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假期。
同学们拎着行李,或坐上公交车,或坐上家长开的私家车,在天空中飘扬的雪花中,陆续离开学校。
地板上已经铺上了雪白的地毯。
我独自坐在僻静的房间里,我有一种打开门享受雪的冲动。 而且因为我住在一楼,我怕人们看到我,嘲笑我。 毕竟天气这么冷,家里又没有炉子!
我像个护林员,想踩雪吟一首诗,表达胸中的英雄气概,可是心虚,不能优雅,只好把书放在书轴上,听雪声,努力读书。
很安静。 两个小时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
在孩子们眼里,雪是上天的恩赐:享受雪景、打雪仗、堆雪人,这几年又有了“好处”:不用上学。 由于感冒和雪地跌倒的增加,存在安全隐患。 所以就算不是寒假,如果下这么多雪,学校也会停课。
回顾我们80后的童年,除了低档的衣食穿搭,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 几乎从腊八开始,就有了新年的味道。 那时候腊八节还不是全世界都在喊“喝腊八粥”,也不知道什么是“仪式感”,就顺其自然地过日子。
先是杀了年猪,然后跟着父母吃酒看各种新娘,好奇心得到满足,肚子圆圆的。 我小时候,学校已经放假了。 微信群没有打扰,大家接到通知后都兴奋地迎接新年。 女孩帮忙打扫房间,炸各种美味佳肴,当然更经常在炉子周围品尝。 男孩陪着父母做年货:买红纸、门画、瓜子花生、鞭炮、......用于写春联那张满脸喜悦的小脸,满脸喜悦。
过去的房子破旧不堪,但很温暖。 各家各户酿造的米酒,都洋溢着芬芳。 刚杀完年猪,家家户户都浑身冒着肉香,门前挂着猪灌肠,晾晒几块腊肉和腊肉、腊肉和腊鸡肉。 没有必要用“仪式”之类的语言来帮忙,过年的味道已经浓浓了。 忙碌了一年的邻居们这些天都闲着了,互相拜访,围着火炉喝茶聊天,屋子里传来笑声。 现在应该不一样了,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麻将声。
我从山沟里走出来,渐渐融入了城里人的生活。 但在骨子里,他依然是农村的“大老板”。 我最讨厌的一个词是“仪式”。 生活是真诚的,不是给任何人看的。 过年的时候,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 农历正月十五,将举行舞龙、划舟、元宵节; 8月15日,他们将吃月饼,欣赏月亮......这是传统习俗,不得不说是一种“仪式感”! 如果用“仪式感”来装饰古代文化,是不是感觉很假? 你不觉得这是人为的吗? 现代人的“仪式感”真的很满。 以新年问候为例,他们往往不说几句话就放下东西就走了,效率极高,但也确实把新年问候变成了一种仪式。
过去,探亲访友从农历新年大二开始,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晚辈先给长辈拜年,晚辈先给年长者问年,然后长辈和年长者去“回年”。嘴里不说“仪式”,但到处都显示“仪式”。 诚恳的新年问候体现在饭菜上。 如果你放下东西离开,来年你将无法再次社交。 所以,过去过年礼的效率远不如现在,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初十五。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过一个所谓的成功讲座。 那个人说他从不满足,他总是在挣扎,所以他会成功。 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这是一天的开始,他说,“有些人还没有结束。 我觉得他是对的,在以后的几年里,在他的话的启发下,我在人生选择上从不追求安逸,也对老一辈的过年习俗嗤之以鼻。
直到40年的人生,我突然回头看,所谓的“奋斗”和“不满”,或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那时,我刚刚从大学毕业,可谓是“一百个荒原等待重建”。 一无所有地走出学校,你真的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而现在看来,奋斗者的态度绝不是当年春节的吝啬,而是随和、善解人意、轻松自在、乐于爆发。 该付出的时候永远不要退缩,该休息的时候要迅速躺下。 没有抱怨,没有胆怯,没有“天下人人都醉了,我醒了”的傲慢和不屑。 奋斗者是可爱的,圆润的,悲伤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奋斗是一种姿态,不方便给别人看。 奋斗不是可怕的呐喊,更不是与世界格格不入。 奋斗,恰恰是触手可及的豁达天下,是潇洒......在寂静的地方到达顶峰
推开门,外面依旧下着大雪,仿佛积攒了几年的吉祥蕊终于来了,世间也干净了许多。
做人,像雪一样,静静地为大地打扮,不吵闹,不矫揉造作。
赏雪,品茶,静静感受岁月的寒意,感受生活的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