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刘是不是:
上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一再受到质疑。 《财富》专栏作家斯图尔特(Stewart)撰文主张“炸毁人力资源部门”,并将繁琐的交易工作外包出去,这引起了企业主、高管和业务部门的合唱。
后来,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欧里希回应了“废除人力资源部”的想法。 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建设优秀的组织能力密不可分,与其讨论“人力资源部是否应该废除”,不如讨论“如何发挥人力资源部的作用”,人力资源三大支柱的原型就此诞生。
直到今天,质疑和争论仍在继续。 也许甚至一些HR自己也在怀疑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对此,老师怎么看,人力资源部保留最基本的事务职能就够了吗,没有人力资源部,企业还能生存吗?
专注于管理内容,而不是形式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视角和定位一直在演变,从最初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三支柱建设,每一次变革都是对过去的迭代和演变。
如今,甚至很多单位都改了人力资源部的名称,或者叫组织发展部、人力资源部、人才发展部、人事行政部、薪酬福利部等,甚至有的单位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管理模块或职能分开了。
如今,在江浙沪等地的很多民营企业中,很多工资计算和分配的职能都已经并入了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只需要提供考勤,甚至一些企业的绩效考核都交给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依靠ERP或MES系统, 对大数据进行各级人员绩效考核。
至于组织绩效和干部管理,很多民营企业都把这个职能放到了总经理办公室或者运营部门,毕竟这些部门要么直接与公司高管挂钩,要么由老板直接管理,要么牵扯到公司的经营命脉,现有的人力资源部门很难进行专业化管理, 为了适应企业的业务发展,不得不对业务职能进行拆分。我们甚至看到企业直接设立组织发展部门,在关键岗位直接被组织绩效管理和人员考核扫地出门。
至于人力资源部,大多数情况下,它已成为招聘部门或员工关系管理部门,负责员工招聘、面试安排、劳资关系和档案管理。
新千年之前,我们和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差距是20年,而在本世纪的前10年里,我们和欧美先进人力资源理论的差距是5-10年,进入2023年后,我们基本上拥有了可以同步甚至超越的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以乌尔里希的三支柱模型为例,恐怕这个理论的创始人没有想到这个理论会在中国发展壮大,乌尔里希主张将人力资源部门拆分为三个模块:COE(专家中心)、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和SSC(共享服务中心),对应业务战略制定, 业务对接优化和基础事务处理,让不同的HR部门既能满足企业的日常运营,又能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深度参与到企业战略中。
乌尔里希的三支柱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组织的潜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力资源部从偏向物流的后台部门,转变为与企业业务和战略紧密相连的战略运营部门,通过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先行者,大政委制度起源于阿里巴巴的实践,无论企业的口碑如何,但这个理论确实风靡一时,被许多民营企业模仿和创新,大政委制度强调组织模式创新、战略层面参与、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创新以及全面赋能和服务。
10年前,这个理论的风景一度独树一帜,大政委制度是三大支柱与民营企业传统管理经验的完美结合,大政委不仅承担了HRBP的部分角色,还深入到业务团队中,负责价值观的传播, 团队氛围营造、员工激励与发展等多元化管理任务;在战略层面,重点是参与,政委通常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直接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过程。
政委制度更注重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创新,政委不仅注重员工的工作表现,更致力于培养员工的成长,实行员工职业生涯的全渠道管理,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化解内部矛盾,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构建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更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人类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注定不会消失,无非是换马夹,名称和形式都变了,人力资源不仅具有战略一致性,而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无论组织形态如何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核心功能都不会改变,哪怕AI人工智能的使用只是人类的又一个工具,人才选拔和留住的核心内容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