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晚,绚丽的烟花点亮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夜空,一场简单而丰富的开幕式宣告了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正式开幕。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初开幕的“十四冬”,已延期4年。 如果算上招标时间,“十四冬”的整个招标和准备时间都在10年以上。 经过10年的等待,本应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举办的“十四冬”,终于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两年后落下帷幕。 此时,中国的冰雪大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的冬奥会创造了多项第一。
“十四冬”是内蒙古首次举办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也是继2016年“十三冬”在新疆举办后,第二次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以外举办全国冬季运动会。 此外,“第十四届冬季”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国内首次举办大型综合性冬季运动会,也是首次设立群众性竞赛的全国冬季运动会。 然而,在“第一”和“第一”等众多表述中,“十四冬”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它首次实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团的参与,吸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石油工业体育协会等,共有35个代表团参加了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原副主任朱成义兴奋地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说:“中国冬季运动可以说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冬奥会和夏季全运会真正实现了两个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前13届冬奥会开展冰雪运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冰雪运动项目数量、参赛人数都无法与夏季全运会相提并论。 因此,在“十四届冬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奥会的团体单位以地级市为主,主要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地级市,比赛场次不多,人数也不多,其影响力、带动力和发展力远不如夏季全运会。 而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夏不重冬的局面由来已久。 本届冬奥会首次由省级行政单位举办,开启了全国冬季运动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
“十四冬”,湖北、湖南、云南、福建、广东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首次有参赛队伍参加全国冬季运动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冰雪运动成为中国南北两地的热门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邹欣贤认为,“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一是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不仅极大地带动了全国公众和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的新纪元,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竞赛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其次,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冰雪运动的均衡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地区适宜冰雪运动的有针对性发展,包括鼓励东北三省开展更多的冰雪运动,加快华北和西北地区冰雪运动的发展, 并动员其他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合适的冰雪运动。同时强调加强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促进冰雪运动跨区域发展。 ”
当冰雪运动成为四季、全地、全国家运动,当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冰雪运动开展时,组队参加全国冬季运动会成为必然要求。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飞认为,“无论是冰雪运动还是冰雪经济发展,都迫切需要一个'事件窗口'。 “到 2021 年 10 月,有 3 个46亿人参加了冰雪运动。 从冰雪运动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奠定了基础。 在后冬奥时代,我们将继续巩固“带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 如何整合? “事件窗口”至关重要。 通过全国冬季运动会,人们对冰雪运动项目更加熟悉,进而产生兴趣,并促进人们亲身体验。 这个过程是人们参与雪上运动的明确途径,但需要引导并创造机会。 因此,冰雪运动项目至关重要。 ”
因此,当中国人民对冰雪的热情不断高涨时,全国冬奥会不仅将发挥原有的竞技体育价值,而且将成为全国冰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月19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公开组女子双人雪上技巧决赛在内蒙古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举行。 来自黑龙江队的杨雅获得金牌。 图为比赛中的杨雅(右)。 (*摘自中新社)
重点介绍了冰雪赛事的综合优势。
今年冬天以来,以哈尔滨热出圈为代表的冰雪经济热,也意味着,当全民对冰雪的热情被点燃后,全国冬奥会等国内顶级冰雪赛事也应发挥更全面的效益。
在2月16日举行的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上,呼伦贝尔市副市长孙伟介绍,呼伦贝尔市以举办“十四届冬季”为契机,依托冰雪生态优势和多元民俗文化,打特色牌,走差异化道路。
据介绍,今年冬天以来国内的冰雪热也出现在呼伦贝尔。 孙伟介绍,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呼伦贝尔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为去年同期的22x 和 27次。 2024年春节放假前六天,呼伦贝尔接待游客131人次290,000人次,旅游收入9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9%2 倍和 11 倍。 从内蒙古来看,春节放假前6天,全区接待游客2486人次120,000人次,旅游收入1773亿元,原为615 次和 825倍。
北京冬奥会后,冰雪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进入了关键的成长期。 王飞说,“应该清楚的是,冰雪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冰雪运动的基础上的,冰雪运动需要以赛事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魅力。 “十四冬”是发展冰雪经济的文化平台,在“十四冬”的作用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冰雪运动比赛,了解冰雪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 这是传播和推广冰雪运动文化的过程,也是让更多人喜欢上冰雪运动的过程。 在这样的文化引导下,人们会愿意参加冰雪运动,从而形成更多的冰雪消费。 冰雪运动赛事历来是传播体育文化和冰雪精神的重要平台,冰雪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平台。 ”
当冰雪冷冰成为热经济时,体育赛事如何发挥催化作用? 邹新贤认为,北京冬奥会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案例,“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典型范例,'环境改造进程更快、发展水平更高、公众参与力更强'。 为此,建议:一是在举办赛事的过程中,要注重以赛事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契机,在满足赛事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交通、无障碍设施、环境设施、赛事服务等众多配套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 二是通过赛事筹备,实现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形式的融合发展,让它们在城市经济更新升级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双奥城”的影响下,首钢园区完全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成功转型,其全新的功能面貌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标志。 ”
2016年“十三冬”在新疆举办,大大提升了新疆冰雪资源的知名度,帮助新疆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那么,《十四个冬天》能复制这样的成功吗?
王飞认为,内蒙古是一个地域特色十分突出的省份,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很有代表性。 内蒙古的冰雪旅游和冰雪经济发展必须与本地区的特点紧密联系,要有别于黑龙江、吉林、新疆和河北崇礼等地区,要有差异化发展,她建议,“内蒙古的冰雪运动要有机地融入内蒙古特色文化, 包括饮食文化、居留文化和民族歌舞。 要认识到,冰雪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提供的产品是新的服务产品,具有很强的整合性。 此外,在一些冰雪运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要结合自治区整体实力,呼应多城市,统一布局。 ”
办好会议,改善一座城市。
“十四冬”是内蒙古首次举办大型全国性体育赛事,自申办成功以来,筹备时间长达8年之久。 对于内蒙古来说,还有“办好会,改善一座城市”的期待。 事实上,无论是去年举办世界大运会的成都、举办亚运会的杭州、举办首届青运会的广西,还是举办“十四届寒冬”的内蒙古、明年将举办亚冬季运会的哈尔滨,都是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获得多重价值的必然需求。
对此,北京冬奥会作为成功典范的核心理念是“将冬奥融入城市和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发展”。 邹新贤说:“北京冬奥会不仅带动了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筹备过程中,不断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冰雪产业发展、带动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举措,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正在悄然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
王飞建议,主办城市要发挥“三力”作用,积极提升冰雪运动文化的吸引力。 因为文化的吸引力和作用会非常持久,无论是冰雪运动还是经济发展,冰雪运动文化的魅力都必须增强。 大力提升“有前途”的服务能力。 因为“有前途”对于活动的举办非常重要。 一个活动需要公共服务和活动的有效引导、策划和保障,但根本的出发点是服务。 快速建立冰雪赛事人才保障能力。 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冰雪运动赛事,举办标准高、专业性强,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在举办大型冰雪运动赛事方面都面临空白局面,专业冰雪运动赛事人才紧缺。 提前布局、提前训练、做好演练都是重要措施。 同时,通过举办大型冰雪运动赛事,也要积极拓展各类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为国家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十四个冬天”的帷幕已经拉开,因为观众座无虚席,“十四个冬天”的短道速滑比赛成为全国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高热度赛事。 当冰雪运动的寒意只体现在赛场的温度上时,中国冰雪冬奥会的“热热时代”可能已经到来。 (完)。
记者 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