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出资修建学校,红色卧底特工掌权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和华南建立了一所干部学校:延安的康达和桂林的狄干。 其中,地方干校培养了4000多名抗日骨干,虽然广西董事长黄旭初是校长,但实际教学工作由教育厅长杨东春负责。
鲜为人知的是,杨冬春其实是李克农安插的隐蔽前线战士。 而这一切,让李宗仁万万没想到,他出资创办的干部学校,居然被我们红**掌握了。
杨东春:走出校园,走上革命之路 杨东春,1900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市的青年,19岁到北京上学,在经历了旧私塾教育的桎梏后,进入了新时代的校园。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五四运动,这让他明白了过去的旧教育是多么的无知,就算新时代的学生没有枪,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能让北洋的暴君们心生畏惧。
五四运动后,杨冬春从一个单纯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在未名湖畔,他遇到了李大钊、胡石等人。
他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知道自己应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呼吁法治,用自己的青春为自由而战。 李大钊创立马克思研究会时,杨冬春是19位创始人之一。
早在1920年,他就开始宣传革命思想。 1921年建党后,他离开学校,积极参加领导工人运动。 他相信,只要工学生团结起来,团结一致,就能形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就算杀了李大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革命者继续追随他。
杨东春的经历和思想,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的体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杨冬春,在白色恐怖中奋勇进取的革命者。 1927年,“四·一二”事件对革命力量造成沉重打击,他与革命组织失去联系,被迫流亡日本。
然而,即使在异国他乡,他仍然坚持写文章,到处点燃思想的火花。 1932年,李宗仁、白崇禧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加强教育领域的建设。
他们邀请杨冬春担任广西师范学院校长,并邀请了一批红营同志到学校任教。 在这里,杨冬春建立了一个在白色恐怖环境中难得的据点,成为苏联地区以外唯一一个公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方。
李宗仁和白崇禧对杨冬春非常尊敬,多次到校参观。
1936年,杨东春暗中接到延安的联络,他们希望杨东春能够说服桂军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延安与桂军之间形成统一战线。
杨冬春立即行动起来,联合教育界的学者,成功地说服了李、白暂时搁置了与蒋介石的恩怨,把抗日大局放在首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冬春希望回到延安,但此时周恭率领的八路军驻地各地都开设了办事处,急需开展第一项工作。 周公与白崇禧达成协议,八路军在广西开设办事处,共同抗日,不挖桂军的角落。
为了培养基层抗日势力,桂部创办了广西建设干部学校,旨在将**送到各地。 黄旭初当校长,不过只是名义上的,实际的事情由教务长处理。
于是他找了救世会朋友推荐的人才,朋友推荐了杨东春。 认为杨冬春在能力和威望上都是最佳人选。 黄旭初找到杨东春,杨东春虽然心有顾虑,但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口头答应了。
他来到桂林的八路军办公室找李克农,说要去延安,却被桂部留下来当干部学校的教育主任,他居然是“常务校长”。 李克农认为这是打入桂部的绝好机会,同意杨东春担任教育主任,明确表示他的任务是培养抗日运动的关键人才,同时在不损害桂部利益的情况下发展我们的实力。
总的说来,我军和桂军真诚合作,共同抗日、反特。
黄主席,为了更好地适应抗日战争,我们需要开办一所干部学校。 我们承诺,您将在经营学校的过程中享有最大的自主权。
我们尊重您的人员安排,保持一切简单,课程由您安排并经校长批准。 同时,考虑到您的身体健康,我们同意您免去重庆培训,直接回广西。
请相信我们的诚意和承诺,我们将全力支持您的决定,我们将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来保护您和我们的安全。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成功开办这所干部学校,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我们再次向您表示敬意和感谢,并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干部学校成立初期,以杨冬春为首的师资队伍锐意改革,创新教育方式,为桂部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干部。 有的同志以为学校里没有间谍,就放松了警惕,经常拿着红报纸在广西走来走去。
然而,在得知此事后,李克农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强调要时刻保持反特殊精神,切记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 然而,李克农的预感成真了,蒋介石阵营的间谍和东欧反对斯大林的叛乱分子利用苏联和波兰的战争,在广西各地制造事件,严重破坏了团结和抗战的局面。
这些人经常伪装成师生,潜入干部学校进行破坏、散发传单、造谣。 面对这种情况,杨振宁立即组织进步学生,对这些间谍展开批判和斗争,成功地消除了他们的傲慢。
经过深入调查,杨发现有几名师生是蒋家派来的间谍。 因此,作为教育局局长,他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全部开除。
当年,干校邀请***来学校做政治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了“速胜论”和“死亡论”的错误,强调了信心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战争的爆发,干部学校不得不被迫撤离。 尽管如此,干校还是成功培养了4000多名抗日骨干,素质令人钦佩。
李宗仁曾公开批评教育界,指出他们培养的干部效率低下,不如杨东云培养的干部。 直到1949年,杨东春才从敌营撤离到香港岛。
后来,他继续为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在多地担任过大学校长,被誉为“点灯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既然杨东云的门生遍布全国,不管是谁,都不敢得罪他。
然而,他于1979年9月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杨冬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