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桥是人们克服山水障碍的重要成果。 “安德青山路,化为平地”是古人面对巍峨山做出的千年愿景。
在多山、地质复杂的贵州,桥梁随处可见,也各不相同。
1938年,刚刚成立的西南附属大学从长沙撤到昆明,分三路撤退,其中师生300人,徒步1600公里,途经贵阳。 当师生们走到小镇的另一边时,他们特意参观了“鹅翼桥”。
在导航软件上搜索,“鹅翼桥”距离县城只有16公里。 这座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值得一游? 我岳父说,当地人称鹅翼桥为螺旋桥。 农历二十八日上午,在岳父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镇远与世兵交界处的“螺丝桥”。
我的岳父是我们的领航员和导游,他对此非常熟悉。 年轻时,他经常从镇远到世兵修理电器,无数次骑摩托车穿过“螺丝桥”。 在岳父的带领下,我们从县城的松溪桥出发,沿着蜿蜒的公路穿过文德关和镇雄关,然后下到河底,爬上陡峭的山坡,到达螺丝桥。
这有多陡峭? 林则徐曾路过这里去昆明,写了一首诗《在远城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心情:“两山溪恶,山脚下一路被秋烟凿出。 行人在溪流中的山影中,这具尸体还没有掉进内脏。 ”
螺旋桥处于最危险的地方。 这是一座单孔拱桥,用当地的绿色材料石材制成,高约十米,圆拱上方刻有三个大字“鹅翅”。 然而,今天,桥面上长满了草,石栏杆也不完整。 我岳父说,十多年前,螺旋桥已经不用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板桥。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 早在1935年,为了加强对云贵两省的控制,修建了湘贵公路。 为了解决狭窄山区的爬坡问题,用一座桥使高速公路上下交错,螺旋式上升,成为中国第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 建造这座桥的工程师名叫陈乔逊,是贵州大方人,毕业于京都早稻田大学。 据说这是“天鹅抱蛋”的地形,桥建在天鹅的翅膀上,所以被称为“鹅翼桥”。 当地人习惯于比喻性地称它为螺旋桥。
用来建造桥体的青石被工匠修整成同等大小的条状,可见当时的施工非常精致,苔藓的痕迹诉说着桥的历史沧桑。 如今,各式各样的公路和铁路立交桥随处可见,而89年前的旧中国,这一开创性的设计无疑令人叹为观止。
人类的智慧总是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受到启发。 螺旋桥时代已经过去,在山高谷深的云贵川渝地区,一些新桥正在刷新世界桥梁建设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