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邓英的超级妹妹1970年到北京二七机车厂了解工人工作生活现状,并与大家交谈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他在北京二七机车厂与邓英超合影。
邓英姊妹于1970年10月13日见到我们,由于长期逗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后回想起来,大家一致认为,邓英超同志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普通人,一个受人尊敬的姐姐,更是一个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的伟人。
那天早上刚上班不久,我就无意间透过窗玻璃看到厂军管委会主任贾婷陪着一位年长的女同志进了我们隔壁的房间,我没当回事。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贾挺就是周嘉定,是丞相的军事秘书。 在邓英大姐一行人走进来的房间里,铁道研究院和二七厂的一批科技人员正在合作开发铁路用大功率晶闸管和硅整流器。
房子其实是一个大房间,十几个小房间合二为一,是20世纪初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建造的欧式房子,还有一个壁炉,一个地下室,一个瓷砖浴室,恰好在各个地方使用,地下室是用来储存化学试剂的, 浴室是净水室。这栋房子原本北、东、南三面有几扇门,电子元件要求密封防尘,其他门都封着,只留下一扇门通过,走廊里有鞋架,需要拖鞋和白色外套才能进入房间。 门左手边的第一个房间是值班室,正对着房间的门放着一张用废钢管焊接的铁架床,换上了修理机车,东墙的窗户下是一张陈旧的木桌,里面摆放着,房间面积不大, 约10平方米。他们先进了屋子,贾主任知道自己不能再往前走了,于是就叫来了班长尹宝华。
尹宝华叫来了我和另外几个能暂时放下工作的同志,有七八个人。 从新闻纪录片和报纸上,大家对邓英超大姐的形象都很熟悉,不用介绍就能一眼认出(当时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电视)。 那一年,邓英的大姐66岁。 我们这群人中,我才30岁出头,尹宝华比我大一点,和邓英的超级姐姐比起来,都是小人物。 房间里没有椅子,大家都请邓英的超级姐姐坐在床上,她拉着尹宝华坐在她的右边,其他人坐着站着。 贾主任站在门口,对大家说:“邓姐同志们都知道,她受托去见大家,顺便了解一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希望你们实事求是,知道说多少。 他指着尹宝华,对邓姐说:“他叫尹宝华,是共产党员,是这个硅元件班的班长,你要是有什么事,就去找他了。 他还向尹班长解释:“邓姐交给你了,她年纪大了,你负责打理,组织讨论。 我还有事要做,就不陪我了,回去再去接邓姐。 说完,他转身走出了房间。 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既然贾主任叫邓姐,我们不分年龄年纪都叫邓姐,很亲切。
当时,该工厂由8341部队(**警卫部队)军事控制,车间被称为公司。 班级有30多人,分为扩散、烧结、封装三个展位,可以说是一个战斗群。 我是唯一保留干部职称的技师,担任烧结摊长,带队10余人,负责硅元素铁芯的真空烧结、清洗腐蚀、角磨等工作。
接待邓姐是厂领导亲自交办的任务,大家心里都有顾虑,谁也不愿意轻易开口。 尹宝华勉励大家:“同志们,不要拘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就说什么。 “仍然没有人说话,场面僵硬,不自然。 尹宝华又道:“不然,手头有急事,先处理好工作,再回来。 如果暂时没有急事,咱们先随便说说,不要紧张,邓姐在听我们反映情况,错了也无所谓。 当他说这句话时,有人出去工作了。
为了热闹气氛,邓姐瞥了尹宝华一眼,轻声道:“你是班长,是党员,带头就行,你先说。 老尹奉命,他让别人不要紧张,他紧张,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稍微稳定了一下心情,用浓重的河北口音说道:“邓姐,那我先向你汇报,我没说的地方请你补充其他同志。 他简要介绍了我们积极发展铁路内燃机车的愿望,力争早日实现第一辆“冒黑烟的机车不会进京”。 当时,我国还没有民用大功率电子器件晶闸管和硅整流元件,面对国外的限制和封锁,铁道科学院派出优秀科研人员,调配先进设备,配套贵重材料,并与工厂密切合作,已初步制成单晶硅材料和200A硅元器件, 500A晶闸管也正在测试中,结果将很快产生。
邓姐听了插嘴:“好的,谢谢你们,你们都辛苦了。 听贾主任说,你不会一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吧? 大家都回答说:“我们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邓姐连连说:“好,好,有野心。 然后他问:“你这里有很多女同性恋者吗? 不知道是谁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都说女人顶半边天,我们女人顶多半边天,女人比男人多。 “没错,我这里有十多个人,只有三个是男人,其余的都是女同性恋。 我给每个夜班分配了两名女性和一名男孩,并要求中班的男同性恋者负责在晚上将女同性恋者送回家。 邓姐认真听着,不时记在小本子上,停下来环顾四周,对大家说:“你们都还年轻,革命的日子很长,一定要努力,也要注意身体健康。 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不要不好意思说谁说的。 你叫我大姐,但你要对大姐说实话。 众人静静地等着邓姐问:“尹班长,我觉得你先说比较好? 老尹立刻说道:“邓姐,同志们知道我喜欢直率,只要知道,我保证如实报告,如果不知道,就得请大姐原谅。 “连姓氏都省略了,仿佛他真的在和大姐说话。 “嗯,你每个月赚多少钱? 众人听了都愣了愣,其他领导都没人提过这种问题,邓姐姐提出来之后,大家都有些惊讶。 老尹很快回过神来,回答道:“和我情况一样的工人,每月40元1毛钱,我中学毕业生比真正的工人少1毛钱,每月40元,加上6元的辅助工资,一共46元,病假和事假要扣除。 “你家里有多少人,你还有其他收入吗?” 老寅很坦白:“我是工农,有老母、有情人、有三个孩子,家里是中农。 我是唯一一个在工厂工作的人,他们都在河北省广宗县的农村地区工作。 不过,农村的钱少了,我还是有钱的,比纯农民要好。 邓姐接过话头,说:“你收入低,一家人分居,生活比较艰难。 不要气馁,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它会慢慢好起来的。 这时,我插嘴道:“老尹的情人特别擅长办家,吃苦耐劳。 有一次来厂探亲,孩子生病了,在北京铁路总医院住院一个多星期,只花了5块钱,母子俩只吃了馒头和咸菜,喝了医院不收钱的白开水(当年馒头两毛钱一斤)。 ”
北京二七机车厂部分人员合影**。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一直站在**旁边,邓姐问我:“你一直站着不累吗? 你为什么不坐? 我连忙回答:“来这门课之前,我以前在车间里开机床,坐不住,站了一天。 一开始很累,但过了很久,就变得很自然了。 有时候去别人家,坐着说话,都会不自觉地站起来,仿佛成了职业病。 邓姐姐似乎突然意识到:“哦,原来是这样。 ”
她看着我,可能是因为我戴的眼镜引起了她的兴趣,问道:“你受过什么教育? 你是哪一年加入工作的? 我急忙回答:“我大学毕业,1963年8月26日进入工厂,已经工作了七年。 邓姐和蔼地问我:“工资多少钱? 我有点幽默地回答:“三五卡的,月薪55元5蛟,外加4元辅工,月总收入59元5蛟。 细心的邓姐发现了什么,她问道:“刚才几位同志的辅助工资是6块钱,为什么只有4块钱? 我解释说:“工厂规定工人职称6元,干部职称4元,我是技术员,是干部。 邓姐进一步问道:“就几个大学毕业生也是6块钱,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如果犯了错误,就向领导提出来,不要不好意思拿到。 邓姐怕我好脸色,教我实事求是,我特别感动,忍不住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那些同志虽然大学毕业,但头衔已经改成了钳工、车工、电工,虽然不是真正的工人,却享受着工人的待遇, 口粮比我多4斤,我每个月32斤,他们36斤。 邓姐姐先是说了一声“哦——”,然后说:“现在做同样的工作,口粮应该是一样的。 为了消除误会,我只好又加了一句:“我指的是粮食配给簿上的数字,参加劳动的干部按出勤情况统计,每天补粮2两。 邓姐又问:“你家有多少人? 你还有其他收入吗? 我实话实说:“我爸妈都走了,目前有3个人,爱人是小学八级教师,中师范毕业,月薪37元。 孩子刚两岁多,由岳母照顾。 我爱人有很多兄弟姐妹,我每个月要给她父母30块钱。 ”
听了我的话,邓姐说:“这样看,你比他们好,你也不富有。 两个人去上班,一个孩子,很好。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为少,二为恰到,三为多”的计划生育号召? “我告诉邓姐姐,我知道这一点,但我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当我问别人时,我听着,看着邓姐姐的风度:她有一头天然的短发,没有吹,没有烫发或卷发,虽然有些头发花白,几乎没有脱发。 他说话的语气缓慢而亲切,面容和蔼。 穿着蓝色的衣服,既不是西装也不是束腰外衣。 夹克翻领上有两个无遮盖口袋,只能算是休闲装,洗过很多次,有点褪色,最多百分之六十是新的。 走在街上,和普通人一样,没有所谓的干部风,就连当时的基层女干部都比她精力充沛多了。
讨论的气氛轻松愉快,就像几个人正常聊天一样,但谈话的中心总是围绕着邓姐的问题,转眼就已经十一点多了,尹班长提议:“这都是大局,大家都说实话。 你能邀请邓姊妹享受灯光并参观我们的工作现场吗? 邓姐姐答应后,老寅说:“大家回去各自岗位,老郭带路,简单介绍一下邓姐姐。 当她走进去时,邓姐姐停下来说:“你们都穿拖鞋,换上干净的工作服,我不能这样做,对吧? “我们急忙告诉邓姐,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内部制度,外人不准进入,偶尔来的领导也不碍事,请邓姐放心。 她也随口说了一句:“那我就很特别了。 “她走过每个房间,有时停下来与工作人员交谈。
我边走边想,今天有幸见到邓姐姐,一定要送点纪念品,表达老百姓对领袖的崇敬之情。 我能给什么? 走到试验台前,我有了一个主意,打开密封的盒子,拿出一个报废的500A晶闸管模具,对邓姐说:“我代表全体员工,送给你和***一个小纪念品,请大家一定收下,这不是礼物,而是代表职工们的一颗小爱心。 而把这根灯芯放在玻璃盘里雪白的滤纸上,捧在邓姐面前,她可能对这件事的突然感到有些惊讶,想了想,轻声说:“如果这东西有用,就把它放在机器上,让它为革命和生产做出贡献, 并充分利用它。 我急忙说:“邓姐,要是我们的国家由你这样的人管理,该多好啊,这骰子表面上没有问题,但其实是废品。 我事先想好了你说的,成品几千块钱,我怎么敢擅自处理! 说话间,我拿出一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成品,在测试台上给她看,荧光屏上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图像,邓姐打趣道:“我明白了,这和医院里的心电图机差不多,有一条平线就不行, 是这样吗? 我连忙说:“一点都不错,还是邓姐姐见多识广,一眼就明白了。 邓姐姐笑道:“那我就收下,我代表恩来谢谢你。 “我用滤纸把它包好,递给邓姐姐,只见她小心翼翼地夹在笔记本上。
这个管芯的尺寸和现在的一元硬币差不多,但结构很奇特:背面是稀有金属钼,中间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半导体硅,正面是金锑合金,边缘有一个小米粒大小的金硼钯合金点, 用光谱纯石墨在真空炉中压制烧结,像纪念币一样闪闪发光,易于保存。
虽然只送给邓姐和***一个废管芯作为纪念,但大家觉得很有意义,虽然很小,但象征着我们职工对总理和邓姐的深厚友谊和美好祝愿。
图为1970年北京二七机车厂研制成功的干线货运机车。
正说着,中午的哨声响起,贾主任走到**面前说:“现在下班的路上人很多,麻烦你了,我一会儿就走。 “尹班长让我和其他几个同志陪邓姐一会儿。 有一段时间,房间里安静多了。 我想起了一份文件上的记载,说:“邓姐,我们还是村民! 邓姐回答说:“真的吗? 你从哪儿来? 我说:“河南.......”“你怎么知道你和我在同一个国家? 我说:“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的是,我原籍黄河以北的河南省回县。 ”
邓姐道:“你的河南口音已经不重了,你出去多少年了? 我说:“我是1946年逃亡的,正如当时的民歌所唱的那样:一个平肩两个篮子,父亲带我去逃饥荒。 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混乱中,他无法在家乡生存,于是他从郑州南下乞讨,先是湖北,然后到湖南和广西。 解放后,他上学,跟着铁道建设军去了陕西、甘肃、新疆,最后到了北京。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走过很多地方,我的口音也变了。 在书中,我看到邓姐小时候也在天津读书,从事革命活动,但现在听不出当地的口音了。 邓姐说:“是的,没有地方口音,我们都说普通话,不是很好吗? ”
大约15分钟后,工作高峰期已经过去,院子里停着一辆没有车牌的旧卧铺车,贾婷同志抱起邓姐,转身和我们挥手告别才上车。 邓姐把头伸出车窗:“谢谢,请放心,我保证做到。 ”
本文选自2001年《宗衡》第12期“往事回忆”栏目,略有删减。
作者:郭辰山,北京二七机车厂退休干部。